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核心素养本真课堂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核心素养本真课堂实践研究 > 研究总结

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   吕婷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吕婷  发布时间:2018-07-02  浏览次数:

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

东安实验学校  吕婷

一节好课如一道可口的菜肴。只有高明的厨师,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上课亦然,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应该能控制好课堂的“度”,上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好课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在教学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且用的时间少、投入的精力也少,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本真而简约的高效课堂”。为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究竟应该怎样回归本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呢?

一、生活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

享受生活,亲近自然,在玩与做中获得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的幸福之一。学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从身边最熟知的事物中汲取知识,以他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知识。

1、在玩中学数学

玩是学生的一种天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去“玩”,必须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之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目标。面对“玩”,教师以何种策略来应对学生的这种个性呢?将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测量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数学,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

2、在做中学数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内在抽象性,不能完全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中,必须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让他们能够“触摸”并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的存在。生活教育中也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应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中做数学,让他们体会到做的乐趣,也应成为教师的课堂追求目标。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小棒搭角,做有关角的游戏,看角的图片,力求将生活带入到课堂中,设置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情境,提高他们的心理享受。做数学,不应仅仅动动手,更应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手脑并用,让数学知识形象地进入学生的脑中。

3、在行中学数学

且行且思,把生活的脚步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行与思中,将数学的知识嵌于脑中,并能反哺于生活,达到知识与生活的高度契合。数学的学习有时需要灵感,这种灵感是植根和启发于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类似事情的搜罗,可以激发起内心的深层思考。幸福的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兼有停留的余地,以欣赏的学习态度来回味自身的课堂处置。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一直是难点。让学生手持平行四边形的纸张,先经过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思考,再通过实际操作,在行与思中让轴对称图形与平行四边形产生冲突,从而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

二、简约教学,让学生摒弃繁冗

摒弃数学知识的枯燥与繁冗,让数学也简约和简洁起来,是数学课堂的幸福之一。新课程标准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力求让学生学实用、简明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简约教学,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及师生互动方面都简约起来,真正为学生减负,使学生轻装上阵,建立起内在的幸福感。

1、追求简约但不追求简单化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与教学的简单敷衍是有显著区别的。在教学结构上的简明清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主题,而不是在华丽纷繁的课堂之下却让学生一头雾水。学生在简约课堂里可以舒心地学习,可以获得心灵的愉悦,而不必一味地充当老师主导下的课堂演示角色。

2、追求模式但不追求程式化

构建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易于稳定地接受某种教学程序,也可以相应地减轻他们的课堂负担,也是简约课堂的呈现内容之一。学校应根据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特点,编制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课堂模式,如低年级段为游戏集中式,即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入大量的游戏活动,游戏导入、游戏新授、游戏复习,让学生在游戏或在感性的认识中获取新知;中年级段为策略过渡式,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开始具备理性看待知识的雏形,尤其表现在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方面;高年级段可以大胆地注入抽象教学的元素,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在课堂实践中也不能墨守成规的程式化,当作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必须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灵活变通。

三、生态课堂,让学生贴近本源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将他们的本源性格表露出来,也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幸福的形式之一。生态课堂的提出早已有之,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没有重视学生的精彩生成与课堂的顺其自然,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调控方式仍然是主导,而没有从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驾驭课堂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绪来遨游于数学的海洋中。

四、关注学情,让学生走向共生

课堂共生文化的渲染,会给学生搭建一个师生关系民主、教学氛围和谐、思想观念碰撞的良好“学习圈”,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下,除了学习的轻松感外,更会获得一份幸福感。而学情是连结学生个体在不同时间状态下获得知识的纽带,既是学生现时段学习的起点,也体现了学生过去知识经验的再现水平。关注学生的学情,顺应学生的学情,延伸学生的学情,都是建立在学生共生的基础上,使得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学习生态之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共同成长。

本真课堂,不仅是满足学生基本的求知欲,更应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求知欲,形成学习的相对优越感。此外对于某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须要作适当的知识扩充,才能进行相应的衔接和理解。这时就要精确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和全班学生的总体学情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保证他们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数学知识性的拓展,增进他们对数学深度与广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