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核心素养本真课堂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核心素养本真课堂实践研究 > 主题学习

学习笔记2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孙欣伟  发布时间:2018-01-04  浏览次数:

      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求知欲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怎样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从培养观察入手

1.感官观察。运用人体感觉器官,如眼、耳、舌、鼻、手感知事物的外部特点、变化或属性。

 2.比较观察。学生在观察中通过比较事物的不同,发现事物某些平时不易发现的显著特征。例如在“认识植物的叶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16片形状相同的叶子。如果随意看根本无法发现它们的不同。教师先让学生去寻找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学生随机的那起两片叶子进行仔细比较,从中发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点,如叶缘、有无裂缝、叶脉是否对称,叶柄的形状是否相似。在这基础上再进行分类活动。孩子们发现了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3.近距离观看。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它能把一个新的视觉世界引进教室。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到很多它们从前忽视掉的东西。近距离观看要把想象和事实区分开来。 

4.定量观察。即测量,借助于一些测量工具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获得一些精确的数据。在使用这种观察方法前,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一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一些常用物理量的测量,如:长度、质量、体积、面积、大小、温度、时间等。  

5.观察实验。为了表现出所要观察的事物内部的变化或在特殊条件下的变化而采用实验或试验的方法。

 6.野外观察随录。培养学生记录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的细节及其所引发的思考、感受和发现。这是与自然界发生的自主的互动,是教育所要发展的观察智能。 

 7.连续观察。在一段时间内对事物的发展进行连续的观察,或者有规律的间断性的观察活动,从中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对一株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全过程的观察。 

8.反复观察。连续或间断的对事物进行反反复复的重复观察,意图在于检验现象的客观性,发现规律,提高观察质量。长期注重引领学生观察,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不但使学生观察更全面,获得成功的乐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对周围  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渐渐养成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从培养质疑能力入手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质疑,是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维的反映,教师对此一定要鼓励发扬,努力保护这种积极性。判断学生学得好坏,不仅是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如教学蚯蚓与环境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对蚯蚓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形成问题——“蚯蚓怎样躲避敌人的攻击”,“蚯蚓怎样吃食物的”,“蚯蚓怎样进行下一代的繁殖”等,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研究计划地制定、信息的收集、过程的研究、数据的处理等。

 三、培养发现能力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发现在科学探究中同样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好的发现是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的关键,如“天气种类的研究”这一教学时,让学生收集信息,观察你收集到的信息中蕴藏着的秘密。很多学生会发现,降雨、降雪、下冰雹起因都是空中的云。学生就会提出“云和降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下冰雹”等好问题,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注重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解决问题,处理信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兴趣性很强的学科,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改革,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多方面指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