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 研究成果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的应用策略——以课后习题为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施雯  发布时间:2023-11-06  浏览次数: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的应用策略——以课后习题为例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施雯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主要由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等板块组成,并且不同板块带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均为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而设置,带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教学工具箱”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其是否能够与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相融合,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研究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的角度,分析各个“工具”类型,包括拓展类、迁移类、补充类等。同时,选定“课后习题”板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后习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望研究能够为优化现有语文教学模式,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课后习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蕴含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该系统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箱”,可教与学活动的知识提供有力支撑。但结合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更侧重于课文内容解读,忽略“教学工具箱”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工具箱”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为此,如何把握“教学工具箱”的功能与特点,并实现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全面融合,成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中的工具类型

统编版教材中编排关于“阅读链接”、“课后习题”、“资料袋”、“整本书阅读”等板块内容,此类内容共同组成语文“教学工具箱”。“教学工具箱”可实现课内资源的拓展,更能促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延伸。但“教学工具箱”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不同工具类型也起到不同的教育价值,需要在掌握工具类型特点的同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常见的“教学工具箱”分为五个类型,具体如下。

提示类:提示类工具多指一些思维导图、批注、表格等内容,此类内容常用于学习支架的搭建。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并给予重难点、关键点内容一些提示,可形成学习点拨,更能纠正小学生错误思维,使学生持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多数情况下,提示类工具常见于课中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决定工具的使用与否。

任务类:此类工具主要为结合任务驱动小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任务类工具多指一些课前导读与课后习题内容,此类内容能够为学生形成阅读提示,使学生带着任务或是问题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同时,课后习题也可实现对课上教学内容的延伸,真正在明确学生学习方向的同时,确保学习效果的达成。随着“教学工具箱”的应用与拓展,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任务类工具应用到前置性学习中,即课前预习中,通过转化任务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深度思考、高效学习。

补充类:小学语文教材包含脚注、资料袋、注释等内容,这些内容属于“教学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教材内容、课文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填白。结合资料袋、脚注等相关内容展开内容讲解,可降低课文阅读尤其是古诗词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内容主旨,实现语文思维的形成。

迁移类:迁移类“教学工具箱”顾名思义,即能够辅助小学生内化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工具。迁移类工作常见于课后习题中,如部分课后习题板块设置随文练笔题,还有部分迁移类工具侧重于内容拓展、生活感受表达、读写融合等,其核心思想均为提高小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

拓展类:拓展类工具顾名思义,即实现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延伸与拓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统编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中侧重于阅读积累,文本中的多处内容均强调阅读氛围的搭建,包括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整本书阅读等,均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引导,与文本之间形成情感联系,并实现整本书阅读目的。

语文“教学工具箱”中的工具类型不同,其发挥的教学价值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应用“教学工具箱”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和课文主题做好工具的筛选,以此发挥“教学工具箱”功能,确保小学生实现语文学习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课后习题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的应用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工具箱”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为保障“教学工具箱”的应用更具针对性,研究以课后习题为例,分析课后习题的多种应用渠道。

(一)结合课后习题,巩固语言基础

1.展开对比、分析、统整活动

语文能力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只有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厚积”,方可在最终运用时达到“薄发”的效果。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学生正处于打好语文基础的初期阶段,此阶段学生积累的语言词汇量较少,需要教师展开正向教学引导,结合课文范例教学,帮助学生积累文本语言。基于此,教师可将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跳板”,结合课后习题内容发布阅读任务,在明确学生阅读方向的同时,帮助其积累语言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语言系统,真正在巩固知识基础的同时,实现语文思维的拓展。

如以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为例,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读一读”、“记一记”的过程中积累更多优美词句。以往教学模式下,多以“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为主,即教师发布背诵任务,学生需要反复背诵形成记忆,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语文思维拓展。“教学工具箱”的应用改变传统教学不足,“教学工具箱”的辅助下教师可融合课后习题板块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课后习题要求,将课后习题内容与课文中的短句,包括“弯弯的小路”、“美丽的天山”进行统整,在对比分析中了解不同语句的作用。最终,在回顾于生活,叙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和用到的景物和事物,以此加深学生对语句的记忆与应用。此教学模式,真正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后习题为跳板,改变小学生传统学习方法,进一步实现感知向表达、朗读向记忆的跨越。同时,相较于单一的背诵形式,在思考中形成记忆,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2.设计阅读、填写、想象活动

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自主形成一套语言体系,该体系的形成能够帮助其更好的表达自我意愿。但语言体系是完成书面表达的重要基础,假设此体系在形成中存在漏洞,如词汇的应用不够恰当、无法更准确形容自身感受等,将直接影响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需针对学生语言体系进行完善,除规范其语言表达习惯,如阅读中不应操之过急,应按照词语和短语规律进行朗读,逐步形成词汇和语句的过度等,还需结合课后习题展开教学练习。课后习题包含“读一读”、“说一说”板块内容,此类内容均可达成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可结合课程主题做好课后习题导入,以此确保小学语文教育落实于实处。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文本的课后习题包含如下问题:读一读,做一做,选取文中几个词句组成一段话。此习题设置意义在于,聚焦小学生语文思维,使小学生能够将关注点集中于小猴子掰玉米的过程,从而了解动词的表达方式。为形成正向引导,亦为降低习题难度,教师可与学生一同提炼文章词语,在语段情境中凝练出“扛、扔、摘、捧、抱”动词。而后基于识字的角度,组织学生思考此类汉字中哪些偏旁分别与手、脚存在直接关系,由此逐步解析汉字的意思,并在脑海中逐步形成课文中小猴子完成这些动作的画面。为建立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亦为实现学生对汉字的灵活应用。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汉字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真正在丰富小学生语文认知储备的同时,实现其学习经验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借助课后习题,辅助课上教学

结合课后习题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习题的设置大多围绕语文教材和单元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课后习题的解读,可充分把握不同单元、不同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也能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应用“教学工具箱”中的课后习题,也可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在提高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其学习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可发挥课后习题的辅助功能,以习题作为教学主线,带领学生攻破语文重难点知识,以此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与实效性的同步提升。

如以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本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并在感受英雄事迹的同时,逐步萌生出爱国情感。在本课程的课后习题板块中,设置“朗读课文,并完成‘填一填’的任务,尝试自主完成文本故事的复述”环节。基于此,教师可凝练文本内容,选择更为经典且具有研读价值的语段,包括“他刚要拧开盖子...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纵身一跃...”等,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感悟壮士果断、坚决的意志,并配合文本中所形容的动作,想象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结合文本第二自然段内容叙述方式来看,不仅阐述壮士的群体形象,更从细节角度描述每位战士的特点。为驱动学生产生思考,教师可提出“此处描写的作用?”等问题,由此逐步导出“此处描写方式更具全面性且具体性特征,遵循以点带面的叙述规律,既从统整的角度刻画全体战士形象,更关注到每位战士的细节描写,全面展现文章内涵,体现文本重难点内容”的文本叙述规律,以此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结构等方面的认知。结合课后习题展开课中教学,可在激发小学生阅读情感、拓展其语文知识储备的同时,使文本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三)基于拓展与开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语文教材中收录许多文学作品内容,此类内容带有深层内涵与教育价值,需要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形成领悟,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以此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结合课后习题板块来看,包括一些“小练笔”环节,这些环节均为学生提供内化与迁移知识点的契机,更在丰富其写作知识储备的同时,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提高。为此,教师可挖掘课后习题中的隐性资源,依托习题展开课中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为推进小学生在语文领域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如以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穷人》为例,本篇文章课后习题提出“了解文本叙述内容”的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课后习题为教学目标,先带领学生掌握课文背景和故事梗概,如“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桑娜收养领居家孩子”。在初步掌握文章大意后,在带领学生以完成课后习题的角度,解读文本重点语句,包括分析“这间渔家的小屋舒适且温暖”、“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语句的巧妙之处,以此形成环境的对比,侧面凸显桑娜的人物形象。通过语句段落的精读,学生逐渐掌握“虽然这一家人生活较为艰辛,但桑娜非常能干、勤劳,并且家庭氛围较为温馨、和谐”的故事框架。此时,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解析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以此感悟人物思想品质以及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价值。在课文教学完成后,学生大致掌握文本核心思想,也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随后,教师便可引入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任务,组织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特定语句或是需要填白的区域,如“两人沉默了一阵”中,桑娜在思考些什么?请结合自我理念以及桑娜性格特点展开联想。此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更激发小学生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在练笔完成后,教师还可开展评比活动,如结合学生所撰写的内容展开对比分析,考察哪位学生所撰写的内容更符合主人公特质,更契合课文背景与当下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与内涵的深度探查,为学生语文写作、理解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提供助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中的课后习题板块展开教学,可在丰富小学生认知储备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但“教学工具箱”的使用并非一蹴而就,还需结合课程教学主题选择不同板块类型,制定更详尽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需完整的了解“教学工具箱”类型与功能,基于课后习题的角度,设置阅读填写、对比分析等活动,以此逐步提高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此外,基于课后习题内容布置课中阅读任务,重视课内资源的开发,以此延伸小学生语文思维,使学生在“教学工具箱”中的课后习题辅助下,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以此实现学习水平与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晨辉.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有效使用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5):194-197.

[2]林金荣.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J].学苑教育,2021(25):29-30.

[3]薛静涵.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导学功能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65-166.

[4]高颖.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之我见[J].新作文,2021(06):65-66.

[5]曹晓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编排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131-132.

[6]刘红丽.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实践策略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5):178-179.

[7]许丹虹.优化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0(07):35.

[8]谢静.紧抓课后习题 切入备课要点——围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有效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