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 研究成果

中期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吴梅娟  发布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本课题于20212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215月被批准为武进区备案课题。

一、课题概要

(一)概念及界定

1)教学工具箱:顾名思义,装工具的箱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将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关联起来,架构起脉络通畅的教材体系。这套系统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箱”,为教与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工具箱包含“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等。教师可以凭借“教学工具箱”,更方便、灵活、准确地围绕单元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展开探究、梳理和交流,使教学目标指向更明晰,关键能力发展更有序列,学科素养提升更有路径。

2)使用策略: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编排理念先进,课程资源丰富,呈现方式灵活。教师要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充分发挥“教学工具箱”导教导学的作用。

3实践研究:教学的本质是实践。为提炼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策略,课题组老师将对统编版教材中“教学工具箱”进行梳理,进行行动探索、实践研究总结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使用“教学工具箱”的策略

(二)背景与价值

1.研究现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工具箱的重要性,引起了很多小语人的关注。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工具箱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有很多论文发表,但大家的目光多着眼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阅读链接”等的功能及重要性上,其中发表在《内蒙古教育2019年26期》作者张艳春的《浅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功能和用法》以及《新课程研究2019年25期》作者罗凤平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习题运用研究》沈水珠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万苗老师的《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等论作中关注到了统编版教材中教学工具箱的运用问题

2.研究价值:

(1)原因:鉴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结合目前关于教材的研究现状, 我和身边的同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确立了“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把研究方向确定在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 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期待通过研究,寻求更理想的运用教材中的教学工具箱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2)价值: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陈先云,在成都做部编教材培训时讲到: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而整单元的“交流平台”更是发现语言现象,渗透语文知识,初步感受语言规律,培养阅读习惯。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提升,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全套教材强化生活意识、活动意识,学语文与用语文贯穿全套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对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活动化设计。教材将单元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等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整体性是这套教材的又一大特点,体现在单元之间的整体性、年段的整体性和全套教材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部编教材中教学工具箱的重要意义。

(3)基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工具箱的重要性,引起了很多小语人的关注。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工具箱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有很多论文发表,大家的目光多着眼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阅读链接”等的功能及重要性上,其中发表在《内蒙古教育2019年26期》作者张艳春的《浅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功能和用法》以及《新课程研究2019年25期》作者罗凤平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习题运用研究》

沈水珠老师的《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万苗老师的《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等论作中关注到了统编版教材中教学工具箱的运用问题

(三)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提高实验教师依托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教学工具箱设计教学能力

通过实践研究,养成学生积极的阅读的情感,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通过实践研究,提升学校国家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水平,初步形成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教学特色。

2.研究内容:

小学课内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基于学生“教学工具箱”使用问题与需求的调查分析。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四至六学生对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等作出调客观分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阐明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和内在需求,以明确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2)基于教师教学工具箱使用经验的调查分析。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对本校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工具箱使用方法、手段等作出调查分析,对照本课题研究方向,为参与实验的教师确立新的成长点。

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教学工具箱的理论研究

1)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文献研究。以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等为关键词,广泛阅读文献,对相关前沿理论和研究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2)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材料、学习理论、问题研讨,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工具箱”的特征、“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策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话语。

3梳理现行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类型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合理建构

使用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策略研究

1)导语引领,加强整合,优化目标确立

研读“单元导语”,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主题阅读,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要素的落实。

“导”而定,整合单元预习目标。依“导”而教,整合单元习作训练。

“导”而合,着眼单元整体教学。顺“导”而伸,拓展单元主题阅读。

2)习题支撑,开发利用, 解锁活动设计

立足单元,明确学习目标。分解任务,提供学习路径。

基于学情,搭设学习支架。基于表现,进行评价设计。

3)平台做结,呼应整体,强化要素落实

本研究力求探究优化交流平台的教学策略,在把握语文要素,着眼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双向操作,灵活应用,真正把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4)阅读链接,丰盈教材,拓宽教学空间

课中穿插,辅助教学。课尾阅读,升华感情。拓展学习,丰富教学。

“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的评价研究。

1)根据学习基础转化教学工具,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2关注学习难点,补充助学工具,提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

过程与措施

1.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0.92021.2

1)课题申报和论证。(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3)课题组成员培训,组织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研究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12—202212月)

1)用3个月时间开展理论学习,阅读相关文献,在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中理解研究动向,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2)行动研究阶段,展开各种形式的教研、沙龙活动,重点探索使用教学工具箱策略,特色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3)召开年度成果交流会,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1月—20236月)

(1)课题组召开研究研讨会,对研究从计划、实施和研究成果等进行验收,撰写研究工作报告。(2)各种成果材料收集、整理。(3)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4)结题。(5)对外宣传研究成果,推广课题成功经验。

2.推进措施:

(1)建立研究网络。本课题的研究汇集了学校一批优秀的语文骨干教师一起进行研究。通过分工合作,开展教研活动等,以提高研究的实际效果

(2)明确研究要求。

确立研究意识。全体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结合课程实施工作,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落实研究行动。课题组各个成员积极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明确“教学工具箱”的概念等。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另外,每学期至少组织次专题研讨活动。

保留研究痕迹。注意收集日常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并按时将相关研究资料上传到课题网站。

重视成果总结。课题组成员要确立成果意识,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报告,并争取发表。每位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期间要积极在正式刊物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具体研究活动中要做到全员参与,共同研究,相关活动负责人做好统筹协调及相应的管理工作。

(3)重视专业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参与研究的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和初步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4)开展实践探索。每学期召开相关的课题会议和专题研讨、展示活动,围绕课题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同时,与区级语文课程教研工作相结合,共用活动平台、共享活动资源,研究成果通过区级培训、研讨、观摩等进行交流和推广。

(5)及时总结推介。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具箱”使用的策略,发现和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或案例、经验总结,并通过活动平台、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推介,以促进课程的深入实施。

二、研究进展初步成果

(一)前一阶段主要研究活动

1.展开调查,了解现状,把握研究的方向。

课题开展之初,我们针对本校四至六年级的师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了师生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工具箱”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是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工具箱”使用等作出客观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内在需求,以明确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教师调查问卷,主要是对本校全体语文教师对“教学工具箱”的概念、使用方法、手段等调查分析,对照本课题研究方向,为参与课题的教师确立新的成长点。

2.加强学习,深化认识,明确研究的对象

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广泛收集和精心选择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学习内容主要有:(1)有关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的理论专著:李元增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2)小语统编教材工具箱相关杂志与论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杂志。万苗老师的《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优化的策略研究——以统编六年级上册“交流平台”教学为例》通过收集材料、学习理论、问题研讨,课题组成员们对“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工具箱”的概念、分类、特征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对使用策略有了初步的构想,通过研讨大家还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推进措施,在很多方面都有了统一的认识。

3. 组织研讨,聚焦重点,探索指导策略。

2020年10月6日,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语文要素的有利运用,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东安实验学校小学部高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吴梅娟教导的带领下,举行了主题为“小语统编版教材“工具箱”使用策略微探”的高段语文教学研讨活动。青年教师吴英娇老师执教习作《缩写故事》。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的一个新知识。优秀教师华红玉执教《竹节人》。华老师从课前的导读和课后的习题为拐棍,带着导读的目标,以导读的问题来统领全文,在理清课文文脉后,利用课后习题的提示,再次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两堂课,充分发挥了统编教材“工具箱”的作用,给高年级语文老师带来一场语文盛宴,享了一顿精神大餐。

2021年5月26日下午,我校在微格教室举行了中学段语文教学研讨暨“小语统编版教材‘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活动,所有中段语文老师和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周桃燕老师和裴红亚教导执教。随后,课题组成员就“何为统编版教材中的工具箱”和“怎样有效使用工具箱”等系列问题引领课题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

2021年12月15日,在东安实验学校的微格教室,进行了中高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暨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吴英姣老师上了《少年闰土》,她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资料了解那个年代,走近鲁迅。周桃燕老师上的是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她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了口语交际的要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表达,懂得了评价。

2021年12月1日,武进区西片语文教研活动在东安实验学校顺利开展。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活动由吴梅娟教导主持,西片各校语文教师代表和我校一到三年级语文老师、相关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田灵芝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课文《雾在哪里》第一课时,关注教学工具箱中的课后习题,以关联思维透视“工具箱”,明确了学什么。施雯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施老师紧扣语文要素、站在学习角度搭建学习支架,让静态的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用得起来”的个体经验。以多元视角运用“工具箱”,研究“怎么学”。研讨课后,在吴梅娟教导的组织下,参与活动的老师对两节课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4.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开题论证活动后,我们着手搭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及时上传研究资料,保留研究成果。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其中(增加论文发表和获奖目录)

(二)初步的研究成果

1.准确地把握了师生对“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现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

1)通过调查问卷,把握教师对“小学工具箱”的使用现状。

缺少情境和过程。把交流平台的内容当作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没有创设整体性的教学大情境,没有在相应的情境中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认为读过、讲过,学生就会掌握。

缺少系统和勾连。目光还仅仅局限在教“这个”点上的内容,而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观照的视角用交流平台来贯穿整单元教学。

缺少评价与反馈。从哪些方面来判断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否训练到位?如何进行评价与反馈?交流平台的教学该怎么教?教到什么度?

2)锁定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部分,明确研究对象。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工具箱包含“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阅读链接、交流平台”等。以下以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为例呈现“工具箱内容”。

 

 

 

 

 

 

2.深化了对“教学工具箱”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使用策略的构想

统编教材助学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紧密,合力指向课程实施目标,呈现出清晰的组织结构。从整套教材来看,把每个单元的导语整合起来就是一张课程实施地图。从单元小系统来看,单元导语是核心,课中提示、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呈现的是单元核心要素的具体分解点。就一篇课文来看课后习题聚焦单元要素,按照“整体把握——落实要素——迁移拓展”的思路编排,兼顾单元共性和单片个性,科学辩证地落实语文要素。

1)导语引领,加强整合,优化目标确立

研读“单元导语”,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主题阅读,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要素的落实。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单元编排时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其单元丞相方式一般为:“导语”明确语文要素,“练习”运用落实语文要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提炼强化语文要素,有些“词句段运用”“口语交际”“习作”迁移运用方法,落实语文要素。

 

“导”而教,整合单元习作训练

 

整合内容,聚焦要素

 

聚焦语文要素,明确习作目标

习作单元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升,年段不同,每个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也不同,教学目标也应各有重点。根据习作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应针对每个习作单元指定具体教学目标。各个年段的习作要素不同,习作教学的目标也不同。

整合教学内容,突破习作难点

当根据单元导语明确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习作目标后,教学时要明确习作单元的所有板块的内容都是服务于习作的,各板块内容围绕单元目标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教学时要处理好习作例文”“初试身手”等各板块之间的关联和整合,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

关注表达,习得方法

 

重视阅读教学,积累文本信息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多为经典作品,其价值在于文本的典范性,体现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遨游指向习作的意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自主体验和发现精读课文在言语表达上额特点,习得文本的言语样式,学习作者典范的表达方法。

研读课后习题,发现写法要点

习作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均聚焦写作方法,但也有所侧重,在教学时,教师要研读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教师要在研读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上下功夫,发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

搭建平台,迁移运用

 

梳理习作方法,尝试表达运用

学习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对习作单元的习作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对习作单元学到的方法掌握得更明确。《初试身手》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片段的练习,从而运用习作方法。

分层搭建支架,实现自我表达

学生从习作单元学习了习作方法,要为学生搭建分层训练的支架,提升表达能力。习作单元《初试身手》大多时进行铺垫性的片段练习,可以搭建“先说后写”的支架或另外设计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扶梯,有效激发学生写作能力,拾级而上再进行篇章练习,这样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2)习题支撑,开发利用, 解锁活动设计

立足单元,明确学习目标。分解任务,提供学习路径。

基于学情,搭设学习支架。基于表现,进行评价设计。

课后练习系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不可或缺地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到积极地导向和促进作用,对课后习题地研究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地编写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一载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小学部编教材课后习题特征

在细致梳理过目前看到的部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之后发现,其编制呈现出如下三大特征:

表述的改变使教学目标指向更明晰

以指向“诵读积累”的课后习题为例,它的表述有以下改变:

从单一走向复合。各种版本的教材中,课后对于诵读积累的要求表述都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但在部编版教材中,除了上述表述有不一样之处。比如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朗读训练是教学重点,但同时朗读也是为思考、把握文本内容服务的。这种复合型的任务表述更准确地定位了朗读训练在单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符合学生读文、悟情的学习规律,也更利于学生养成带着思考阅读的习惯。

从模糊走向清晰。以前的教材仅仅要求“朗读课文”,而在部编版的课后习题中的要求变得清晰、明确了,有的从文本特色出发,有的从学生学情出发,直指重难点。这样教师就可以用适合的文本在适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合的训练,教学目标越发明晰。

整体的架构使关键能力发展有序列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部编教材从上位整体思考,从多个角度架构起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多向、序列化结构。研究低年段的课后习题可以发现,教材在这一学段更注重听、说、读、写等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扎实奠基。

从扁平走向递增。部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从低年段学生的能力起点出发,设计具有增量的练习。比如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课课后有这样一个练习——“读一读,记一记”,其中读记的内容就是文中出现的量词,这只是知识的积累;到了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一课,课后练习中又出现了与量词有关的练习——“说一说,看谁说得多”,要求学生针对同样的事物用上不同的量词,这就从知识储备走向运用。这两课的练习明显地体现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不同学习要求,能力训练方面的要求从扁平走向了递增。

从提取走向整合。对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准确提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部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就非常重视学生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编排,确定能力训练目标,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支架的搭建使学科素养提升有路径

部编教材则双线并存,体现在课后习题上,就是编者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做了通盘考虑,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提供学习支架,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合理分解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篇课文,螺旋上升,使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有路可循。

从意会走向言传。语言从建构到运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部编教材将课后习题作为学习支架,让学生学过课文之后不仅要心里知道,更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再现走向创作。部编教材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语言的运用既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关联,也注重写法的迁移,为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指明了道路。

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依题”而制,把握目标与重难点。课后练习是隐性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直接反映,统编教科书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的学段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了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分解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紧密相连,由教材当中的各个系统共同落实。因此,练习系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运用练习系统设计教学,有助于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题”而设,精选教学方法统编教科书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更加凸显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编排上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街接自然,多维度、多层次地将语文要素落实在课后练习中。所以,教师可以认真研讨教材的课后练习,通过科学分析课后练习设计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题”而搭,厘清教学思路。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好的支架,这个好的支架应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统编教科书练习系统有助于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所以教师把课后练习系统渗透到教学中,摒弃烦琐的提问、多余的讨论和不必要的讲解,这是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题”而测,评价教学效果统编教科书的课后练习秦统都是编者按照特定的目标,科学设计的一系列的内容和题目习系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学生是掌握了相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练习系统成情况检验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后续教学。当然,教师可以将练习系统的效果检测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中或是课后

3)平台做结,呼应整体,强化要素落实

“交流平台”这一版块是针对单元“语文要素”而设立,与单元中编排的课文形成关联呼应之势,引领学生在大情境中经历完整的学习活动,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和教学价值

呈现形式:对话为主独立为境。

许多交流平台是以微情境的形式出现,通过话题引发交流。

 

 

 

 

  

 

 

 

 

 

 

教学内容:助推要素迁移内化。

交流平台的学习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起到了有条梳理、简要总结和理性提升的作用,给予师生后期的学习更加明晰的方向。

教学价值:

引领学习方式变革。

教师、学生、文本、编者等角色,导读提示、课后问题、阅读链接等资源,在交流平台的前呼后应、前连后续中形成了一个多向、多维、互动、互通的学习场域。

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微观看,每一个交流平台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它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达成一个学习目标。这种独立性可以使学生深入学到一个完整的知识。同时,它又具有某种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交流平台的内容进行多元的拓展。这就使得每一个交流平台都可以和整个单元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学习情境。

从纵向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交流平台对部分语文要素的训练呈现了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语文能力形成拾级向上的态势。

      横向看,每一册每一单元的交流平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探索“交流平台”使用策略

以始为终,贯穿始终,加强“交流平台”教学的过程性

“交流平台”既可以是教学的终点, 也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要将承载“语文要素”的“交流平台”, 变为教学的“移动平台”,贯穿始终,持续推进,方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

 

 

 

2.整体渗透,聚焦迁移,强化“交流平台”教学的整体性

统编教材中的“交流平台”,与篇章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组成“语文要素”学习的助学系统, 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得力助手。教师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备课过程中,就要对一个单元进行全面思考, 将“交流平台”放置单元整体高度去施教, 才能使“交流平台”实现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

 

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语文要素: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单元教学内容

整体渗透策略

具体过程

《桥》

紧扣要素, 篇篇渗透

“洪水来袭”的环境描写,充分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老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高大形象。

《交流平台》

汇聚交流, 聚焦表达

进入“交流平台”,全面梳理,比较归纳,发现语言规律。

《习作四》

迁移落实,搭建桥梁

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结合习作“创作小说”的要求,让学生试着写一个环境或是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段,做好铺垫、搭建好习作的桥梁。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

 

 

3.融合聚点,层层推进,关注“交流平台”教学的层次性

统编教材中有一些特别的“交流平台”,其“语文要素”不是一语道破,而是隐含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交流平台”与其他板块的联系,并融合各板块的要素,进行聚焦定点,确定本单元“语文要素”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达成目标。

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交流平台”指出: 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可以从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如果,教师不作深入分析,就难以将“语文要素”在单元教学中有效落实。笔者经过思考实践,觉得该单元“交流平台”可作如下处理:

 

 

4.细化建议,搭建支架,增强“交流平台”教学的操作性

统编教材中很多的“交流平台”直指语文知识或写作方法, 但是都基本以“概念阐述”或“结果呈现”的方式来表达,给予教师对“交流平台”二次开发的机会。统编教材“交流平台”中的“语文要素”,需要教师对平台中的教学内容加以细化,提供学习支架,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能使“语文要素”从“贴标 签”“揭概念”式的课堂教学中走出,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文素养。

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交流平台”:

语文要素: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

关联内容

搭建支架

具体过程

《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

文本回顾, 重温写法

呈现场面,带领学生回顾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感知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好处。

 

 

 

生活场景

情境支架,过渡运用

情境创设:六一文艺晚会开始了……(运用面 的描写)只见一位舞蹈演员……(运用点的描写),组织交流。

图文支架,及时巩固

在拓展学生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图文支架,以图片形式出示“食堂就餐全景图”“大快朵颐图”“挑食厌食图”,然后配以文字:以“众生吃相”为话题,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绘食堂就餐情景。

综上所述, 统编教材“交流平台”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深入探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厘清各年级各单元“交流平台”的学习目标,对“交流平台”进行适当调整、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其在统编教材中的价值和功效,使之真正成为一线 教师心中的目标、手中的干货、教学的抓手, 起到“小板块,大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内容上,对学生活动方法应用能力的观察与评价研究尚未实质性展开,方法指导目标能级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缺乏实践检验,表现性评价的理念尚未转化为方法指导:成效的评价策略。

(2)研究过程中,总课题层面的研究相对有序和规范,子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活跃和丰富,创造性不足。

(3)研究成果上,主要关注了方法指导目标的系列化建构和方法指导的具体策略,主要是实践内容与方式的简单呈现,理性思考不够,成果的理论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4)研究影响上,一是课题研究的频度和力度有限,对区域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实施的带动力不强,二是阶段性成果尚未及时运用于更多教师的方法指导实践,尚未产生积极而可感的回馈。

(二)深化研究的设想

(1)对照研究预设查漏补缺。中期检查后,我们将根据专家评估指导意见,对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预期成果,查漏补缺,特别是要落实关于学生活动方法应用能力的观察与评价研究,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展开评价的实践探索,确定学生活动方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开发评价案例,获得相关经验,总结有效的评价策略。

(2)聚焦研究重点提炼策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操作程序与运用要求、方法指导目标的序列化、基于生活重在过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策略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人研讨进一步 提炼经验,形成核心研究成果并争取发表。

(3)关注实践提升研究成果。后阶段的研究应更多的面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线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介绍、推广等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检验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一方面提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同时努力在课程实践中彰显研究的现实意义。

、下阶段研究计划

1. 20227-20232月,继续深人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辨、总结提炼,根据中期评估意见,分析总结课题进展情况,进一步完 善研究方案,进行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

2.20233--20236月,全面反思研究过程、全面分析和系统整理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报告,全体成员完成研究案例、论文等收集整理工作,做好结题鉴定各项准备,同时在本区域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小语统编版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22830


Slide 5
Slide 5
Slide 5
Slide 5
Slide 5
Slide 5
Slide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