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语统编教材”教学工具箱”使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 研究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蒋贤东  发布时间:2023-11-03  浏览次数: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武进东安实验学校   蒋贤东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儿歌、字源的补充、词语的拓展等方式,掌握“谢、棵、邻”这三个生字的书写要点,以及“葫、芦、藤、谢、蚜”这五个生字。

3、能说清葫芦的生长过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蚜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说清葫芦的生长过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蚜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你爱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也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图猜词”。只不过,只不过今天我们猜的词有点儿不一样,要求所猜的词里面的字都必须是草字头的字。

(学生看图猜词)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名字吧。这里所有的字都有(草字头),草字头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准确地说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本植物有关。

(再看葫芦图猜字)开火车再读它的名字。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再齐读。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读(第二声),(出示读音)拼一拼。比如说长在河边的芦苇,有一定美容功效的芦荟,(出示:芦苇、芦荟)把这两个词也来读一读,每个两遍。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葫芦?在哪儿见过?

葫芦有什么用?(装酒的就是酒葫芦、做成乐器就是葫芦丝、葫芦还能做瓢,当葫芦成熟之后,把它一劈两半,就是瓢,可以用来舀水。)葫芦的用处这么多,难怪有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开火车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我要的要下面一个扁扁的女,葫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胡),芦上面也是草字头,下面是(户)

再齐读课题,那这个人想要的是葫芦,他最终有没有得到葫芦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4页,借助拼音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怎么办?(多读几遍)边读边想:那个人最后有没有得到葫芦?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那个人最后有没有得到葫芦?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出示最后一小节)还有谁能像他一样流利地读读这句话?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葫芦最后都(落了),(板书:都落了)都落了就是都掉了,这葫芦就没有用了,他就没有得到葫芦。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人真的特别特别想要葫芦,为了得到葫芦,他可是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2、他先干什么了?(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去找一找。他先干什么了?(他先种了一棵葫芦)(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这句话。除了知道一棵葫芦,你还知道一棵什么?一棵树,一棵草,树啊、草啊这些都是(植物),所以都要用木字旁的棵。这句话中的一棵葫芦其实指的是一棵葫芦苗。再齐读:一棵葫芦

3、这棵葫芦种下去之后,这个人精心地照顾它,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出示图),这棵葫芦苗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大了,开花了)开了花了,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词语:雪白的小花)指名读,的字读得又轻又短就更好了,齐读。

除了开了雪白的小花,还有什么变化吗?(叶子一片挨着一片)这些叶子长得特别特别多,特别特别绿,我们就说(出示:长满了绿叶)指名读,读出多和绿,齐读

这些叶子都长在哪里?(出示:葫芦藤)指名读,齐读,仔细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发现?(都有草字头)可见它与草本植物有关。齐读。指一下哪里是葫芦藤,还一直往上呢,可见这葫芦藤特别特别长,越往上这葫芦藤越(细),我们就说这是(出示:细长的葫芦藤)指名读,齐读。

原来这个葫芦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出示第二句话)谁能读好它?自己试读,指名读。

4、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仔细看,这雪白的小花怎么了?(都落了)都从树上落下来了,用书上的一个词(出示:花谢了)指名读,花谢了就是花(落了)。谢是本课的生字,观察什么结构?(左中右)三个部分组成,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瘦,光写得瘦行不行,当部分多的时候还要懂得谦让,找找谁在谦让?(身)身的撇不出头,把位置让给了寸。寸的横和言字旁的横折提的横都在横中线上,言字旁横折提的提正好穿插。师范写,生跟写。拿起笔在语文书上描一个写一个。要想把字写好,写字姿势也很重要:头正身挺直脚放平,一寸一拳一尺要做到。教师巡视指导。

花落了花谢了,可是你知道吗,这个谢字在很多懂礼貌的小朋友身上也经常会见到,他经常会说什么吗?谢字还可以作为人的姓,我们班有没有姓谢的小朋友?不要紧,你以后可能会认识姓谢的朋友。齐读:谢

5、花谢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第三句)指名读。长出什么来了?(出示:几个小葫芦)指名读,(多可爱的小葫芦啊)齐读。

指着板书总结:这个人种下一棵葫芦之后,先长出了——藤上长满了——又开出了——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这就是葫芦的生长过程。

这个人等啊等啊,终于看到结小葫芦了,猜猜看,他此刻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能读好这几句话吗?终于等到他要的小葫芦了,看看这个人什么反应?(出示:最后两句话)指名读。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人(特别特别喜欢小葫芦)你从哪里感觉到他很喜欢小葫芦的?每天看这么多次,除了看出他特别喜欢葫芦,还看出了什么?他每天都要去,一天去好多次,他去是为了干什么?他当时内心有点(着急),急什么?(希望葫芦快点长大)除了这里看出他特别喜欢葫芦,还从哪里看出他特别喜欢葫芦?再读读这段话。(多么可爱)指名读,感叹号读得很棒,指名读,又喜欢内心又有点着急,齐读。

他心里就盼望着葫芦快点长大吧,这个人这么精心地照料着葫芦,而且都已经结出几个小葫芦,可是为什么最后葫芦都落了呢?(板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找一找为什么这个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从你的回答中我听到了两个关键词(板书:蚜虫)哪里的蚜虫(叶子上),还有个关键人物(板书:邻居)刚刚他说了很长很长一段话,你能不能用上这两个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他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教师指着板书引导说:因为叶子上有蚜虫,他(不治),邻居劝他,他也(不听),所以最后葫芦都落了。再指名说。

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做?(他就要做一件事:治蚜虫)蚜虫不是在叶子上嘛,我又不要叶子,我为什么要治蚜虫?(看似是在吃叶子,其实在吃叶子的同时,把葫芦的营养也夺走了,葫芦就得不到营养了)不光会吃叶子,还会带来病菌,葫芦生病了就长不好了。如果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谁和谁有联系,不要觉得他们不相干,其实他们是有联系的。)可是为什么这个人没有去治蚜虫呢?邻居劝他他为什么没有听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学写生字

(出示:棵、邻)这节课我们还要写两个字,(认读)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写吗?(都是左右结构)这两个字还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说:这两个字里面都有谦让的笔画,你能找出来吗?(棵里面的木字旁的捺变成了点,邻里面的令的捺变成了点)这两个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棵左窄右宽,邻左右差不多)伸出小手跟着老师写,描一写一。

四、布置作业

1、必做: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2、选做:读一些寓言故事,选择一个故事讲一讲,参加一周后班级的讲故事比赛。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种葫芦的人不懂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的道理。从新课程的标准上来说,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识字、写字仍然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课上,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把识字、写字和朗读指导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能轻松轻松地感悟课文的内容。在教学,我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基本模式。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关注“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那最后他有没有得到葫芦呢?”这个问题,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还是读文,通过读文识字,还充分落实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我巧用课文插图,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将“雪白的小花、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这几个短语的朗读与理解精心串联,降低了朗读与理解的难度。接着抓住一条主线——葫芦的变化,通过三个问题:这个人种下葫芦,为他做了哪些事?葫芦长得怎么样?葫芦为什么都落了?通过梳理这三个问题,将课文朗读、词语理解、整体感知巧妙融合,最后还借助板书将整体感知结构化,为学生的概括说搭建了阶梯,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理解,借助支架提升了概括能力,也为后面第二课时的悟道奠定了基础。

“谢”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在示范书写的时候,我还创编了有趣的儿歌,有效地化解识记与书写的难点,“棵”和“邻”的教学则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引导学生通过读帖发现结构的特点,再通过寻找相同与不同,发现每个字的主笔,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谦让。在学生当场书写之后,通过合作评价,再次强调书写时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