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 研究成果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基于初中政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东课题  发布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基于初中政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研究报告)

  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国家认同”,是一个公民忠诚于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它是民族成员确立自己身份,找到归属感的一种辨识过程,国家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是对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认识。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培育和增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我国中学教育,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材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全面体现国家意志,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发展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国家认同”是属于“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在学科中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公民素养,是教学所必须达到的“情感价值价值观”目标,开展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与实践,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本结题报告是对这三年来在东安实验学校开展初中政史学科提高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相对全面的描述与反思,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课题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二、课题核心概念的再理解;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课题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本校初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由全球化所带来的有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等问题日渐突出。中学生自身的可变性、独立性日益增强,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与渗透,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观念也在变化,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初中政史学科教师未把培养“国家认同”意识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教学理念滞后。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在桎梏着我校的教师,导致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国家认同”意识的素养培养,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所以中学教师需提高专业素养、改变教育理念,深挖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

(三)传统的政史教学缺乏对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缺乏培

“国家认同”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校的初中政史教学课堂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讲练,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和方

式单一、固定不变,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课程资源大多仅限于教材,试卷,学生情境体验少,难以达到情感认同,缺乏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再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以下18个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国家认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国家认同”是属于“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初中政史学科即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初中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三)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国家认同”是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国家认同”即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和初中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正是对“国家认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国家认同”感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对教学策略”的理解: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和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获得对本课题的整体认识,并给出本课题研究的“国家认同”的内涵诠释。

2.通过研究和实践,制定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秀教学案例,整理汇编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素材,优化政史课堂,录制课堂实例。

3. 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政史课堂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革新能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并能积极影响我校政史教学的效益。

研究内容:

子课题1、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基于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存在与形成的现状调查分析。

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知情意行等问题等作出客观分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阐明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和内在需求,以明确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2、开展教师在政史学科中对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现状的研究。

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对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作出调查分析,对照本课题研究方向,为参与实验的教师确立新的成长点。

子课题2、国家认同素养的文献研究

1、“国家认同”素养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2、“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诠释

子课题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目标的制定研究认真做好教材分析,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把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进行整合和提炼,制定各课的“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子课题4.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素材的研究。教学素材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图片,文字史料,视频素材等等。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需要情感的渲染,需要大量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给与学生情感体验,开展教学素材的整理与汇编,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子课题5、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活动与方法研究。利用行动研究法,在政史学科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形成教学策略。

子课题6、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总结与课堂评价的研究。教学总结与评价标准应该根据其制定的核心素养目标来制定评价体系,还要通过多种总结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注重形成性评价,收集反应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资料,如学生的课后感悟,如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报创作,课后实践等。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做出及时反馈。

研究重点本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现状调查、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等,我们的重点是开展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素材的整理与汇编、教学活动与方法的研究,形成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案例,提炼总结相应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一)主要过程:

1、课题启动与设计阶段:(2018年3月-4月)。成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设计。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在前期文献检索研究基础上,补充查找资料,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

2.文献研究阶段(2018年5月-2018年6月)。着重进行政史核心素养教学的理论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形成课题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3.行动研究阶段(2018年9月-20216月)。根据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秀教学案例,整理汇编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素材,录制课堂实例。

4.总结阶段(20217-11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二)主要方法:

文献法。文献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收集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他人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与要求,理解“国家认同”意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构目标与内容,研究制定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的行动计划。

行动研究法。根据制定的行动计划,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政史教学中学习研究、创新创生、不断探索。课题组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指导,重视考核,确保真正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调查研究法。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本校当前“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对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查分析,以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发现问题与深入研究的生长点。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初中政史学科“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设计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教师问卷涉及课内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学生问卷设计了单项、多项选择题了解学国情历史、传统文化、党的政策,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情况。

教师问卷对象为本校任教政治、历史学科的老师,总数为9人。学生问卷对象为学校年级各班随机抽样,样本总数为200人。采用不记名方式回答问卷,问卷回收率均为100%。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成员把数据录入电脑,数据汇总和分析工作使用Excel 2007完成。

教师“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现状: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9位老师,有8位老师注重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并且渗透国家意识,但是只有3位教师会采用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教师采用教学素材单一,主要是教科书,教学方式形式单一,主要是讲授。9位教师都把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和学科的应试能力作为政史教育首要核心目标。从教师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分析出我校政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未把“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部编版政治、历史教材更加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意在凸显教育的价值培育功能,实现教育的人性回归。不管是初中政治学科教育,还是历史教育,说到底是价值教育,虽然我校政史教师会有意识地去渗透国家意识,但是重点仍然停留在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及其概念的学习,把对知识与概念的识记和学科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对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目标培养往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被忽略,所教学科的教学价值层面的功能挖掘重视远远不够,这样学科的育人价值就很难实现。

2、教学理念滞后,缺乏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初中政史教学在方法上偏重反复讲授、机械训练,除了讲授,其余的教学活动方式鲜有人问津。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教师的教学素材主要应用教科书,时政新闻,图片等,视频资源利用较少,课外实践课程资源基本没有,这样会使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无法到达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达到主动认同,教学需要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模式,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加强情境体验式教学。

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现状: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上的认同,情感、评价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认同,本次调查问卷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强烈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国家认同感越来越高,如对于“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问题,90%的学生是认同的,九年级认同达到了96%;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予以关注和回应,对于“你是否会关注国家大事,时政新闻”这一问题,70%的中学生选择了会主动关注或偶然主动关注,九年级为77%,对于美国制裁华为的行为,99%的学生选择了“气愤美国霸权”。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历来对爱国主义的重视和提倡,从而让青少年从小就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日益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的光辉形象在青少年心中得以保留。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年级越高,其接受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就越多,就会学习更多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知识,国家认同越强。

2、对于国情知识,如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党史,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了解越多,知识上的认同越高,这些基本的国情知识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获得的,由此可看出,学科教育仍然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渠道,而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历史学科又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3、但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国家认同”意识,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指导思想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也是大有存在,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政史学科中的这些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说明政史学科国家意识的渗透教育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35%的中学生选择“会把理想信念和祖国未来,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并积极付诸实践”,说明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停留在情感上的认同,把情感认同转化为行动认同的意识较为薄弱。

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在所难免的问题。这表明培育当代中生国家认同既有可塑性,也有潜在危机。    

经过访谈,初中政史课影响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第二,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第三 、网络的影响。网上良莠不齐的言论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为了更有效地在政史课堂中渗透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我们需要加强政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的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国家认同情感的自主生成。

(二)阅读文献,对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以及它与中学政史学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

1、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国家认同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其构成要素有以下

1)国家认同素养的心理情感要素

国家认同可视为一种心理情感,我们可以把构成国家认同素养的心理情感要素划分为国家认同的认知素养,情感和评价素养,行为素养三者的统一。认知、情感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我们生存的国家,这个群体,人们要对它有所认知认可,如国家的基本国情,政策,历史。认知可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也可能影响情感。认知国家的制度,价值观,历史文化,理解越深刻,越能影响对国家的情感和评价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成立带领我们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繁荣之路,广大民众维护党的决策,拥护党的领导,就是对国家的情感、评价认同素养。这是一个内化过程,行为认同素养,指的是中学生把对对国家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实践行动。如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从行为上认同国家的过程。认同危机是国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国家的极端势力分子,当他们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发生冲突,他们会认为党和政府所做的任何决策对他们都是一种威胁,公民有义务和责任去抵制极端“势力”的威胁,支持服从党的一切决策,公民愿意积极为共同生活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将内心的认同感化作实践上的认同。

2)国家认同素养的内容结构要素。

从内容结构要素来看,国家认同素养包括1、国民身份的认同:国民身份认同是在有他国存在的环境下,国民成员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对于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与依恋感。如“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2.政治认同素养: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在我们国家具体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国家权力代表的支持与服从等。3,文化认同素养: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国民品性、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总和。作为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倾向性共识和归属感,其本质是基于一定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特定心理选择过程。如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认同素养也包括价值观素养,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中学政史学科与国家认同素养的关系

1)政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国家认同素养。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可见,初中政治学科的四个学科素养都能体现对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要求。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它的内涵阐释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素养正是国家认同素养的重要体现。

2)政史学科内容体现国家认同素养。初中政治学科的部编版新教材坚持了三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育人规律的遵循,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单元结构如下:

1、富强与创新   1.1踏上强国之路  1.2创新驱动发展

2、民主与法治   2.1追求民主价值  2.2建设法治中国

3、文明与家园   3.1守望精神家园  3.2建设美丽中国

4、和谐与梦想   4.1中华一家亲    4.2中国人中国梦

以上内容直接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对中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国家认同素养的渗透,并要求学生从对国家的认同情感上升为行动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部编版教材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材,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内容使用了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如激发中学生潜能,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同学们怀揣梦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引用《礼记 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打开学习之窗。这都是体现了对学生文化认同素养的一种渗透。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紧跟时代,贯彻国家意志,如七年级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上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叙述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增加了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国梦等中共17大、18大19大的重要内容,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教材,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五个认同”(国家、民族、文化、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和政治学科教材都更加注重育人功能,体现国家意志,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研究制定了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

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把“国家认同”素养的要求写进教学目标,能够支配和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完善教师的教学设计,引领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在初中政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认同素养的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几课为例,制定了国家认同素养培养目标

  

国家认同素养培养目标

课题

认知素养

情感素养

行为素养

《鸦片战争》

知道中国遭受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和史实;知道鸦片战争的一些国人抗争史实: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天培

三元里人民抗英事迹;知道《南京条约》中国赔款、香港岛被割占等事实

体会爱国军民保卫家园,保卫祖国的英勇抗争精神;为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而感动;认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中国权益的损失而惋惜,痛心,同时对失败原因树立理性思考批判的能力,

阅读资料,去探究英国崛起原因,反思中国走向失败,走向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中国当时的落后而自主思考出路,救国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培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坚决维护祖国的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被英法烧毁史实;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大部分领土等侵略罪行

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树立保卫中华文明成果、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

继承爱国的传统,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列强的侵略行为;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奋学习,努力奋斗,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侵略的史实;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兴篇》革命纲领;

认同太平天国军事斗争表现的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面对失败,天国将领士兵们英勇就义的精神;体会他们为创建理想社会的创造奋斗精神

学习面对压迫不屈服的勇敢抗争精神;

激发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目标和口号;向西方引进技术的学习过程;洋务运动与保守派的争论

深刻理解中国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精神,为中国人追求祖国的富强,不甘落后的爱国精神致敬

树立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个人的成功与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

揭露日本侵华史实的滔天罪行;军民众志成城的抗战史实英勇事迹;知道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知道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

为祖国遭受灾难而痛心;感受中国军民的伟大,为团结和抗争精神点赞;为抗日英雄不怕牺牲,英勇就义的爱国事迹而感动,敬佩;肯定支持赞同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理性反思战争,反思自身为保卫祖国和平,抵御侵略霸权做些什么;

以英雄为榜样,为祖国的未来强大立下理想和志愿。





初中政治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几课为例,设置以下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目标

课题

认知素养

情感素养

行为素养

坚持改革开放

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和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中经济国腾飞的表现,党的十九大。

深深认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道路认同);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拥护支持党中央的决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平时主动关注社会国家变革变化。

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经济新政策;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深深认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创新改变生活

我国近年来的创新成果,理解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推动我国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树立创新意识,为祖国的创新成果,创新企业而自豪,同时为祖国创新的不足而思考,树立奋发意识。

关注我国更多的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增强创新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进行展示;观察关注社会,出谋划策,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中。

参与民主生活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我国的民主制度

深深认同我国的民主制度(制度认同),增强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热爱之情。

拥护支持我国的民主制度,关注社会时事,政府政策,积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为祖国的民主法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美德榜样事迹,在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并为中华文化的促进和传播贡献出一份力量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研究整理了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也称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教学素材具体包括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影、VCD、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素材并不像在工厂里安装一定零部件就能让机器运转那样简单。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包装,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显著不同的效果。例如,教科书中的历史和用新闻短片的方式呈现的历史,其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会恰当选择、处理教学素材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功教学的先决条件。

初中政治学科使用较多的教学素材有图表数据,时政漫画,时事热点,法律教育案例,新闻报道,各类视频素材等。历史学科使用较多的素材有史料,历史图片,电影,纪录片等。教学素材具有丰富性和选择性,恰当地选择、运用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确实更能打造生动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我们研究整理出一些丰富的教学素材,供教师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时选用。现摘录一些目录。

教学素材目录

教学素材

文献

视频

图片

其他

《鸦片战争》

1《停滞的帝国》有关英军占领香港岛的文献摘录

2《虎门条约》《望厦条约》侵犯中国领海主权文字

3、林则徐语录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纪录片剪辑

2、《虎门之战》2min

3、《虎门销烟》

1、香港暴乱事件图片

2、虎门销烟浮雕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诗歌材料《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

2法国雨果谴责英法暴行的文字

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

2《烧毁前的圆明园,美的让人窒息》

 

1、圆明园相关图片

2、俄国侵占东北图片


《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吟剑诗》

2、《太平条规》太平军军纪严明文字摘录

3、《太平天国歌谣》

1、《金田起义》

2、《太平天国英勇就义视频片段》

1、现今太平天国遗址图片

2、金田起义浮雕

3、英勇就义图片


《洋务运动》

1《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词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背景文献摘录

1、《北洋海军军歌》

2、《洋务运动与新式人才》

3、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

1、詹天佑京张铁路图片

2、洋务运动失败解析形象图片

历史剧本《体用之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毛泽东毛泽东视察海军部队时的题词

2、《春愁》丘逢甲

3、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旅顺大屠杀、台湾反对割台的斗争文字摘录

 

2 《邓世昌殉国》

3《甲午时期与今天海军对比》

4、《甲午大海战主题曲》

1、时局图

2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图》

3、历史漫画《日本变身》

历史小剧本(四幕);

初中政治

课题

图片

文字类

视频类

其他

《走向共同富裕》

1、习近平考察大凉山图片

2、台风利奇马图片

3、猪肉涨图片,买房难,就业难图片

1、十九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摘录

2、时政:中美贸易摩擦,贵州水城特大滑坡,猪肉上涨,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变化

2、宣传片《你好中国》

3、《共享发展,共同富裕》

4《高质量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变化》

我国、日本和欧美国家的GDP增长,2011-2017年增长率表格数据

《创新改变生活》

1、我国一系列创新成果图片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我国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文字介绍:屠呦呦、失业保障制度创新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介绍

3、习近平语录

1、《智慧城市未来的一天》

2、《从深圳到雄安》

3、《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举行》


《生活在民主国家》

1、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的图片

2、网络问政的图片

1、探索民主历程(古文摘录)

2、黄炎培语录

3、宪法制定的相关历史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

1、《凯哥行进,探索民主》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3、关注“一老一小”代表议案紧贴民生

4、《村民说事》


凝聚价值追求

1“中国脊梁”人物图片

2、《战狼2》电影图片

3、女排图片

4、生活中宣传核心价值观图片

1、鲁迅语录

2、爱国诗词选

3、中国女排案例

4、民族英雄事迹

5、习近平语录《对青年说》

 

1《习近平阐释中华民族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之善心无迹》

3、《战狼2》精彩片段

3、歌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政史学科中,探索了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教学方法

1、借助丰富的教学素材,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

1)视频影像教学。

影像视频具有直观、清晰,有渲染力等特点,给与学生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升华。比如《甲午战争》这一课,课间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主题曲,渲染历史的沧桑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年代的海战的情境中。教师在讲述黄海海战,配上《邓世昌殉国》的视频,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更能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视死如归,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悲叹,惋惜之情,在本节课的结尾,可播放《甲午时期与今天海军对比》的短小视频,通过今昔对比,感受祖国如今的日益强大,从而有助于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带入,对于发展学生的爱国之情,涵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部编版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课,导入可设计播放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的相关视频,直观感受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引发学生思考——用一个字形容1937年的中国,体会国家“弱”,则人民“苦”;对比这样的视频:2020年新冠疫情,国家在短短12天内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并且交付使用。以此来体会国家“强”则人民生活幸福,安全有保障,用视频渲染的方式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心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史料教学。

对于历史课堂,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凸显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让史料发挥出育人价值,才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史料包括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诗词是重要的文献史料之一,中华民族的诗词见证着诗人的家国情怀,见证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如《太平天国》这一课,可采用洪秀全的《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来表现出洪秀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创造太平家园的美好社会理想,有助激发学生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史实,可采用清代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让学生学习左宗棠维护祖国主权的事迹,把个人的成功与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

3)时政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中经常以时政资源为素材,但是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择时政素材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因此,教师在用时政资源讲课的时候很难达到师生共鸣的状态,导致时政素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能够有效地渗透国家认同意识。教师要从多角度,准确运用时政资源达到对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首先就要建立自己的时政资源信息资料库,这个资料库的内容可以包括;领导人重要讲话及活动,如:习近平重要讲话及活动、李克强重要讲话及活动;漫画素材;重大专题,如:三大攻坚战、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教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红船精神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时政素材的选择不拘泥教学,既要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更在于挖掘其育人的价值。如中国的重大工程(港珠澳大桥)、重大活动(70周年阅兵式),典型人物(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既能反映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民族精神等理论知识,教师更要借此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对国家文化,道路的认同感。第三,通过课前开展时政述评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时政资料,鼓励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课前进行自我陈述,然后教师做好点评,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引领学生更加关注国家时事,增强公民意识,加深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2、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加强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强调身体性参与,体验的本质是实践,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通过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是非善恶、各种人和事的经历和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加强体验,有利于促进情感的内化和外化。如历史课堂的课本剧,政治课堂的模拟法庭,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等。如在《行使民主权利》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民主决策这一民主权利的方式,可采用模拟听证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围绕常州地铁票价的制定这一问题,让学生模拟公交司机代表,乘客代表,出租车司机代表,提出议案,参与决策,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民主情感的内化。如在八年级近代史部分,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新文化运动、列强瓜分中国,都可以编演课本剧来展示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知道民族的独立和强大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出来的。

2)辩论。历史和政治课堂都要求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和人物。评价历史人物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我们可以采用激烈的辩论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李鸿章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创办了洋务运动,但同时又在甲午海战中因为避战保船,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究竟是历史的功臣还是罪人?设置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精神,在侵略者面前无可奈何之举,更能体会清朝无可逆转的历史命运,树立奋发意识。

2)课堂实践。在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我们的政史课堂属于文科,实验类项目少之又少,但是仍然可以创新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课堂实践可以是学生的一篇议案,可以是学生的一个创新成果展示,可以是一篇倡议书,可以是学生的简单设计的小标语,可以是学生的一副历史漫画,可以是学生创作的一首爱国诗词,促进情感的外化。

3、挖掘课外教学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具有区别于课堂教学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作为教育途径中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和国家认同行为,就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实现对有关国家认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在理解和内化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其国家认同行为的外化。

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课堂教育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时间,条件的限制,并不常见。课外教学资源也没有很好开发。其实,我们教师需要多动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课外包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民主与法治》这一课,可以设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走访村委会。对于国家的基层民主制度,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社区或者村里的基层单位进行走访,了解村里基层民主制度的运行方式,体验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了解其作用;如实地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发现整理问题,向政府写一封信,提出自己的建议,感受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让学生带着课堂任务走访当地的人大代表,通过了解真实的政治生活,再如讲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法制历程,学校可以联系校外专家在校内进行法制讲座,这些都能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民主的真实性,感受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加深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同。

要实现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道路,理论的情感认同,不是单靠政治老师的简单说教就能实现的。只有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切身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如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保护、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对其本质的理解,进而内化升华为对其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每一所城市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对于初中历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组织历史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进而提升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常州的东方盐湖城,展示的是我国深厚的道家文化;常州的淹城乐园,展示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常州的三杰纪念馆,展示的是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革命先辈的事迹。还有常州的烈士陵园等等,这些乡土历史资源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开展了关于常州文化的多次研究性学习,如探究常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形成报告《溯源常州历史遗迹研究》,如探究常州的民俗文化,开展活动实践,形成报告《对常州民俗文化的探究与考察》,如探讨常州的传统节日来源及风俗,形成报告《关于常州传统节日风俗的研究》,这些研究报告都在常州市的研究性活动中获得奖项。

(六)初步制定培育“国家认同”意识教学策略的评价方法

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需要课堂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对于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能够有效渗透国家认同意识,我们采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改正教学方法和学生素养评价相结合。

1、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权重分

   

20%

1、教学目标明确,立足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

4分

2、教学素材新颖,能激发学生认同情感

4分

3、教学主题鲜明,宏观揭示知识联系

4分

4、教学方式多样,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

4分

5、教学策略灵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4分

 

 

 

 

 

 

 

60%

30%

1、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发现、思考。

6分

2、学生善于表达,真切语言适切表达个人情感

6分

3、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体验时间。

6分

4、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氛围积极向上

6分

5、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敢于质疑

6分

 

30%

1、真正体现学为主体,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分

2、聚焦国家认同核心素养培养,置于主题框架下整体谋划活动流程。

5分

3、充分拓展教学素材功用,挖掘资源的育人价值

5分

4、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激发情感

5分

5、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有较强示范性。

5分

6、适当拓展学习空间,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外任务       

5分

20%

1、学习情境具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10分

2、学生有把国家情感素养转化为行为素养的意识。

5分

3、价值观引导方向准确,国家认同意识渗透有效,

5分

2、学生素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学生素养评价,如观察法,调查法,以及实践法等对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的发展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六、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效益

(一)理论价值

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对与“初中政史学科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从访谈到问卷调查统计,从文献梳理到文本解读、理论探讨,从实践推进到研究论文发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在初中政史学科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基本教学策略。课题研究形成的阶段性论文2篇。本校成立文化兴趣小组,学生小组成员《关于常州民俗文化》的研究报告获得了常州市一等奖,教师教研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课题主持人撰写的论文——《 初中政史学科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素养的策略分析被《山海经》杂志社征订,201911月发表于《山海经》;撰写的《培育“国家认同”意识》论文被《读写算》杂志社征订,将于2022年2月刊登。课题组成员万小东撰写的《历史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探究》获武进区历史学会论文二等奖,万小东撰写的论文《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研究》发表于《中学生报.教研周刊》杂志2021年第5期,并荣获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三)实践价值与社会效益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实践研究,“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已经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师的内心,走进了教师的发展领域,课题组立足于初中政史课堂的现实问题:本校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现状是怎样的?初中政史学科的教师是否在课堂中渗透“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是否形成了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为初中政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效参考,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激活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潜力,落实了政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要真正地落实政史课堂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对学校的政史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创生,这包括编制符合课题的教学目标,整理搜集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素材,以及创设如何运用教学素材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课堂实践,真正的把培育“国家认同意识”,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活动,教育评价当中去,这样就真正的落实了政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2、激活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活力,让教师从忠实执行走向实践创生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操作培训,具体实践,让教师跳出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挖掘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整理出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汇编出更多的教学案例,积极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真正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激发了教师的课程创造力。

3、激活了学生政史课堂的兴趣,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国家认同素养

通过把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从理论应用于课堂,学生在政史课堂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通过对课外资源的挖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做到情感的内化。

结语:时代呼唤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呼唤适合的课程,在初中政史学科中制定与研究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合适的课程,是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学生的社会之担当,历史之使命,它的实践与探索也将赋予新时期教学改革一个崭新的含义。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基于初中政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2021720

 

参考文献:

1、李宁《加强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J].科教导刊,201327):61

2、林永彪《要理直气壮加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教育现代化》,20174月第14

3、王应江 陈肖薇《问题导学: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培育模式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年第3

4、王宏《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浅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12

5、蓝永铭 《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08期

6、赵红梅《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健全人格》,《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6期

7、曹磊《家国情怀的力量体现及涵养路径》,《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8期

8、冯瑛《家国情怀培育素养路径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7期

9、邱志权《从课堂育人到实践体任:构建培育国家认同素养有效路径》,《中小学班主任》,2021.07

10、黄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2020年5月

11、徐跃平《政治认同素养的课堂培育路径探寻》,《江西教育》,2020年3月

12、陈娜 叶世农《基于积极政治认同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8月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