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 研究资源

文献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东课题  发布时间:2019-04-10  浏览次数: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初探
作者:林我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7期

        【摘要】国家认同感是《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需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国家认同的内容,可从关心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创设良好情境、开展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方面进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58-02

        国家认同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能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认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产生归属感的一种情感。国家认同感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是践行国家认同的主体力量。

        一、关心时政热点,挖掘地方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离不开时政热点,但现实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无法紧跟社会变化而更新。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渗透时事热点,让学生对社会动态时刻把握,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路线的理解,从情感上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了解时事,感知时事,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释时事是初中生国家认同感提升的重要体现。例如在执教《中华一家亲》时,组织学生观看《心连心·创未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组织学生观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等等,深入理解一国两制,深刻体会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内涵,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进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帮助学生内化为国家意识。也可开展课前时政演讲,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述关心的时政新闻、社会现象、国际形势,增强初中生关心时政热点的习惯,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也是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效方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标志性建筑物、杰出人物等等,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让初中生在实地氛围中体会爱国教育,多方面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了解国情,增强国家认同感。如组织学生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林则徐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参观附近的革命旧址和革命老区等等,能够让学生联想到震撼心魄的情景,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通过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强烈认同,增强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情感。

        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生成政治情感

        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是形成国家认同感的关键。政治认同感即肯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义务,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初中学生的政治知识薄弱、政治认知能力低下,政治认同感不强。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共同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如在学习《富强与创新》时,组织学生观看金砖会议的宣传片,感受改革开放后厦门的变化和美好,感悟改革开放的成就,提高学生作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改革开放系列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交通条件、娱乐生活、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为改革开放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进而肯定国家的领导,达到国家的认同。

        其次,初中生平时接触的政治生活较少,对于专业的政治知识不了解,对课本中的观点存在疑问,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促使学生对课程观点实现认同。如在执教《民主与法治》时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那强拆、贪污的现象如何解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动态方面理解人民当家作主,对于强拆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全面看待强拆问题,开发商目的在于经济利益,政府注重本地的经济发展,部分钉子户也存在漫天要价等不良的行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平衡,加深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使得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相信我国的政治制度。而贪污现象也只是极少数案例,我国是法治国家,在完备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下,贪污的风气自然会绝迹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恰当引导至关重要,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落实政治核心素养。

        三、创设良好情境,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

        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教学情境法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提升学生国家责任感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既定的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现实生活中感受政治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增强对国家的认可。如在执教《文明与家园》时,教师应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认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历史民俗文化、民歌、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既在内在意识上产生自觉和自信,也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行动上的担当,进而提升到对国家的认同。或者播放爱国主义人士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爱国主义人士的顽强意志,感受爱国主义人士的为国争光,许多感人的事迹对于学生内心的冲击力非常强,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利用视频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理解,增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进而有感而发,促使学生对爱国主义人士、中国共产党无限的钦佩,从而在内心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培养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除了创设现实情境,还可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历史记忆唤醒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道德与法治教师带领同学们深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记忆,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程,纵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的形成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精神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如在执教《民主与法治》时便可采用历史故事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让学生从历史情境中明白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理解人民当家作主,进而唤起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四、开展课程活动,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感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政治活动,将课程内容活动化,开展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通过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见解,可展开课堂辩论。课堂讨论辩论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它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熱情,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让学生对社会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发现现象或问题背后的本质。或者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如《战狼二》要学生书写观后感。通过影片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作为公民担负的社会责任意识,感受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优势和国际责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可组织模拟法庭、政治演讲、小论文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政治参与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绝佳方法。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参与社会调查、参加社区访问和社区服务,欣赏美景古迹,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开展参观红色基地实践活动等等,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中国道路,认同中华文化,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外化为道德与法治行为,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感受社会道德的强大力量,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潜在价值,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建设网络红色论坛,加强主旋律、伟大精神的渗透与传播,引导学生国家认同方向。社会实践+新媒体促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进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

        综上,《道德与法治》课堂担负着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职责,在《道德与法治》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将国家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意识,做一名合格的、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慧红.以国家认同感培养为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83.

        [2]崔雯青.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高考,2017(24):67-68.

        [3]王志东.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以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