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培育“国家认同”意识 > 研究资源

文献研究——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东课题  发布时间:2019-03-07  浏览次数: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共同意义的过程国家认同的建构性特点在陈志明的研究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充分性的论证。她以马来西亚为例,分析了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马来人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中而成为不同的民族。马来西亚的华人和新加坡的华人几天都会视为不同的群体,其差异源于不同的国家认同意识及参与了不同的”国家文化“的形成。

20世纪中期以来,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进行区别的基础上,二者的关系备受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一种互为前提的关系。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前提。一方面从认同的观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中,每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个国家。国家是各个民族利益保障的共同政治屋顶,民族认同只有在国家机体内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为寻求现实的利益保障,民族认同往往需要通过国家认同进行巩固。”国家认同为民族认同国际安全地域和心理边界”。近现代国家建立后,国家控制力的不断加强,使得人民对各自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在国家主义盛行的今天,爱国成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界限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因此,明确而坚定的国家认同,是任何民族得以健康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总言之,民族认同具有相对于国家的依附性,在政治实践中,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族群或组群成员能够离开国家而独生存,无论是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依赖的意义上,还是在地理学的意义上,概不为例,另一方面,国家认同和民族的认同相互依存,没有民族也无所谓国家民族为基础,民族以国家为存在形式。这里的民族当然是指国族,而中华民族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构成的,所以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国族。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必须依赖生活在国家共同体中的各个民族的支持。在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与“我群意识”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辩证关系,而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多样性的民族认同及其增强,会对国家认同产生某种消解性的影响,导致对国家认同的侵蚀,因此,国家认同状况,取决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平衡”。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上,许多学者聚焦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产生矛盾和张力。20世纪经历了多次“民族主义”浪潮,特别是90 年代苏联解体后引发前苏联各个地区和一些中东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学者对与于“民族主义”以及民族语国家认同给予了大量关注。相关研究显示,民族独立与国家整合相互交错,民族的自我意识及其对现有国家统治的不认同往往会导致民族独立运动;二房至国土分裂则是国家整合的目标之一,是国家政府长期的重要任务。民族独立的斗争是国家整合努力的障碍,而国家整合过程的政策的失误,则会反过来激发尊群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国内学者也在对跨境民族的研究中意识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一方面,其全体成员因系同一民族而具有共同的民族观念和感情;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员分属不同国家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国际观念和爱国情感。在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发生冲突时,跨境民族中有些人的民族观念往往超出国家观念。

总言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对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如果过于突出民族的认同会被民族主义者所利用,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反之,如果忽视民族认同存在或压制民族认同也会引起民族的不满,破坏民族团结,导致社会失序 。再多民族国家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博弈甚或决定国家的命运,或兴或衰,或合或分,至今很多国家仍然深陷其中,难以轻装前行。因此,如何处理好国家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所面对的重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