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语用言语实践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语用言语实践 > 文献学习

“语用”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构想与展望

来源:转载  发布人: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李洪祥  发布时间:2019-09-05  浏览次数:
 

一次,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她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朝夕相处,征战沙场,深埋在他心底的是对大黑骡子的爱。这份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你认真读课文,画出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边读边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体会。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他爱大黑骡子?谁来读读你勾画的语句,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3.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的“爱兵之情”。

  4.抓关键语句,品读彭德怀与战士的“互爱之情”。

  5.教师总结,颂扬完美人格。

  这样的课堂,稍有经验的教师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在一线教师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时髦。“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说说你的体会”这种限于阅读本位的语义教学,只是让学生根据外部指令去找文本表面的信息,忽视了“学语言”这一课程核心任务,导致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剥离,只能让学生达到阅读最低级的一个理解状态。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用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一定的语境中规范、恰当、个性地进行表达的言语素养和技能。[1]当下课标把语文的核心目标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语用素养的提升,不太明确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的规律,不太明确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以致语文课堂中语用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积极“语用”:语文教学的贴地行走

  “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2

  1.从“意思本位”转换为“意图本位”。

  学生如果具备了意图感,就能恰当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其目的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基于语用的教学内容,必须从接受性语用跃进到表达性语用,即不只把理解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而更应把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质疑的地方?”等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培养必备的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和自由评说的自觉语用能力。

  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如何把彭德怀关爱大黑骡子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怎样把彭德怀更关爱战士的情感给充分展示出来的?”这样,学生自然会关注到语言描写的艺术,如彭德怀下令枪杀大黑骡子前后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具体描绘;“不耐烦―怒吼―发火”三次情感变化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省略号之后的无言之美。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画蛇添足之举,试图把那头骡子的价值无限放大,也把彭德怀的形象无限拔高。如果删掉,只写到彭德怀发火,就很完整。”这种敢于质疑文本的表述,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能用批判的态度面对教材,更能激活学生言语个性表达的品质。

  2.从“公共语用”转换为“个人语用”。

  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3]语文课堂应成为释放学生思想活力和表达个性的自由舞台,要力避从众化和同质化的“公共表达”,这样才能培植、养护学生言语生命意识。教师“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4]教师要充分关注文本及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主动性、表达内容上的审美性、言语表达上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唤醒每位学习者的个人主体意识,弘扬个人主体价值。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要特别在乎每一篇文章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审美性表达,尤其是言语的“陌生化”现象,这能激励和发扬每一位学生的言语个性或潜在的言语个性,造就善于独立判断、自主表达的“语用主体”。仍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深情地望着”,怎么还是“平静地说”呢?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环境中,有时运用自相矛盾的词语,能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强烈。再比如,文中很多表示“说”字意思的词语,被更为准确、传神的词语,如“念叨”“回答”“请求”“轻轻絮语”“吼道”等替换了,这就提示学生,描写同样意思的词语时,大部分时候要善于换词,富于变化,这就是审美化的表达,洋溢着言语变化的美感活力。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要注重创意性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学习者在心灵与文本赤诚对话中,迸发出基于情感体验与深度思考的鲜活言语;在习作中,它彰显了学生自我的率性、纯真的个性;就口语交际而言,它表现为不人云亦云,具有幽默而风趣的特点。如用“种”造句,有学生造句“孙中山先生种下了民主觉醒之花。”这就是对“种”的创意性表达。在创意性表达的过程中,言语主体能够享受表达、获得满足、实现自我。创意作诗,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言语需求和生命追索,成了乐在其中的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体验。

  3.从“单一语能”转换为“综合语能”。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语用能力体系,包括以“思”为内核、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综合语用能力。具体到一篇课文,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学生个性化、情境化学习、思考、活动的平台。比如基于文本的仿写、改写、续写、演说、辩论、调查报告等的创作、交流、欣赏,就可以优化阅读感悟,体悟作品情思,发展言语心智。一位教师教学《黄山奇松》后,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或改换第一人称,来自我介绍黄山奇松;或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仿写《黄山奇石》;或结合图片,来补写其他奇松……

  在课程层面,可以用提升说、写、评表达能力为指向,以主体独立思考和自由体验为内核,将阅读、口语交际与写作这三种基本课程模块有机融入一个完整的课程空间。比如戏剧表演,就是欧美许多国家小学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教学方法。创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埃斯奎斯,他的课堂就常常被装扮成莎士比亚的戏剧表演舞台,而莎翁戏剧的演出更是成了整个学年的高潮。

  请看一个澳大利亚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的课例,教学的是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

  教学准备:

  1.至少需要准备两本这样类型的书:一本要完整地读给孩子们听,另一本就分成单独的“节选材料”,把章节分开。如果在一页纸上有两个章节,需要复制出一面,使每一页纸上只留下一个章节。然后把“节选材料”包上硬纸板封面,配上插图并注明有关内容。

  2.收集一些合适的装饰、道具。如男人的大鞋、褐色的长筒袜以及用皱纸或羊毛做成的假发。

  3.翻录《长袜子皮皮》一书的第九章。

  教学过程:

  1.连续几天读这本书的前两章。

  2.在每一次阅读之后,通过讨论认识皮皮这个人物。

  3.介绍“节选材料”。每天都给孩子们读一下,特别是读给那些阅读比较困难需要老师帮助的学生。

  4.鼓励孩子们把已经阅读过的东西改编成剧本,在小组里分角色表演。

  5.介绍一些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的另外的书,如《小飞人卡尔松》《大侦探小莱卡》等,鼓励孩子们去阅读,并给他们机会去讨论。

  6.根据这本书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

  (1)给一些故事配上插图。

  (2)收集描写人物的词或词组。

  (3)给低年级的孩子阅读“节选材料”。

  (4)把故事的部分内容编成剧本。

  (5)根据故事描绘一个人物关系图。[5

  这个课例和我们常见的阅读课有很大的差异,它呈现的是听说读写各种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透露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语用能力。学生们在表演中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更增强了合作精神及参与活动的意识。

  二、基于言语生命发展的语用教学要注意什么

  1.积极语用的“有效”:基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在细化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基于学情来找准相关的言语实践点,确定“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真正地接触语言、更好地吸纳语言。低年段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不必对那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讲透、深入解读,而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能力,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保护儿童的“我口写我心”的天性,并确立“学以致用”的意识。高年级则要借助文本,通过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方法、艺术。例如《爱如茉莉》,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这个要求就有些高了,可将教学内容确定为:让学生能够发现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知道细节描写的效果。

  2.积极语用的“有道”:教师精心组织“学的活动”。

  学生语用能力的获得,不是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教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自我发展出来的。“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以输出表现型的说、写、评为目的指向。”[6]因此,要提倡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设计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的练习,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时间,保证每位学习者均有言语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享受言语表达的乐趣,树立言语表达的自信,进而形成驾驭语言的技能。

  3.积极语用的“有为”:用心开发课程资源。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关键不在于他的词汇量,而是取决于良好的“言语图式”,即这个人语言网络结构内部的系统性、丰富性和对外部的开放性、活跃性程度。良好的“言语图式”,必须经过大量、集中的反复阅读,需要同类言语作品若干次地强化心理联结。语文教师要大胆地把各种资源,特别是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进课堂。并且,教师本身要锤炼课堂言语表达的感染力,率先成为得心应手地运用母语的表达者;不断地通过班级博客的撰写及文章的发表,来修炼语用的能力,从而升华为学生身边的“语用典范”,成为学生言语生命的传递者。■

  

  【注释】

  [1][6]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4-17.

  [2]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3]潘新和.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7.

  [4]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5]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