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语用言语实践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语用言语实践 > 研究论文

优化言语实践活动—我永远的追求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武建俊  发布时间:2019-09-05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要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活动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关键词: 言语实践  目标  动态生成

曾经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则古希腊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一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虽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以那种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的“指令性”教案支配我们的教学,那么“渔夫”的悲剧将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教学设计要给课堂言语实践活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言语实践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首先要砍掉多余环节。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落的,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教学参考书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一应俱全。于是课堂四十分钟利用得滴水不漏,教学参考书演绎得面面俱到,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青春生命、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

其次要自留弹性区间。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例如:教学预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就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另外,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又何必在意何时戛然而止?

再次要一改线性设计。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我认为一堂课要上得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你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否能辐射到整篇文章?是否能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是否能充分地削减许多琐碎的提问?是否能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在教学的每个版块中,如果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那就会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拥有很大的弹性,他们随时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当然,“删繁就简”并非灵丹妙药,但是至少它能消除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束缚,带给课堂以神清气爽的舒畅!

二、演绎教案要在“言语动态生成”中踏上激情的行程。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设计、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比如我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就曾出现下面的“意外”:

师(问):“人们为什么把那里称为九寨沟?”

1:(很快从书上找到原句进行回答)那是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

(我正准备表示赞同)可是“意外”发生了——

2(突然站起来): “老师,这个答案不对,因为他说得不完整。”

(由于声音很高,整个课堂一下子静的连针掉在地上都听的见!)

师(一惊)问:“为什么?”

2(急切地):刚才那位同学只是回答了为什么叫‘九寨’,还有‘沟’的含义没有加进去。”

师(微笑着追问):“那你认为该怎么理解比较好呢?”

2(不慌不忙):“因为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再加上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他又说:“这样,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叫‘九寨’,同时解释了‘沟’,因此这样才是比较完整的解释。”

(教室里有很多学生都应和着,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

师(望着这群兴奋的学生,我心里非常高兴,随即表扬了他)……(掌声响起来了!)

短短的两三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跌宕起伏。试想,如果我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这个答案不对,因为他说得不完整。”这一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2、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一位教师借班上一堂识字课,预设目标是学会12个生字。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孩子们学习所呈现的状态,发现学生识字能力相对薄弱,于是果断减去了目标的量,只需学生学会8个生字,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如何提高识字的兴趣、识字的能力和水平上,努力使学生产生隐性的识字愿望、情感、态度,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到了另外一个班,学生很快学会了12个生字,教师随即又增补了两个会意字的教学,形象直观,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补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可见,预设目标就是要在生成中添入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水平,实现超越!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一纸空文,设计也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加强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生成,并在生成中逐步走向完善。具体而言,我们在预案设计时不妨“简单”一些、开放一些,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该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调整,朝着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样,我们的言语实践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必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                                                    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