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语用言语实践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语用言语实践 > 研究论文

有效落实言语实践  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李琴  发布时间:2018-12-13  浏览次数: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李琴

内容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语用能力,它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

关键词:言语实践  语用能力  倾听  对话  朗读  练笔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中国论文网《如何培养学生“积极语用”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然而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一味注重课文的人文、情感,而漠视了那人文情感背后的“精彩言语”,把文本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结果课文学完了,学生还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也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语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中的一句话更让我深有感触——“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脱节,学生所学习的语言文字是纯符号性的,是脱离了精神之血的‘僵尸’,语言不与精神同构,就不能在心中生根。”而要想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得让言语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中体现出来,把语言实践与感悟有机结合,力求一种无痕的训练,才能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那么,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言语训练路径何在呢?

一、倾听,领悟语言的前提。

据统计,人类的交际中一般花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时间所占比例大约是:听占40%,说占35%,读占16%,写占9%。从这一连串的数字可知人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表明倾听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语言交往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来说,“倾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倾听”都是必要前提。作为老师,就应使学生明确: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

当然,要让学生具备这一倾听能力,要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利用平时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把学会倾听作为一项教学常规来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四心”:

一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细心听,听完整。在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先让一个学生说,说完后再请其他学生重复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这样学生就会听得仔细、完整了。

二要耐心。特别是当学生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

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指出自己的错误时,要能虚心接受,要做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正确并达到完美。

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做到有选择的接受,要接受正确的,敢于指出错误的观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颗真诚对待学生的爱心;同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反复抓、抓反复,把学生学会倾听这一任务放在首位,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对话,感悟语言的平台。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识、价值取向等对言语作品进行一个再创造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言”与“意”互转的过程,也是对话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对话,而且采用隐喻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参与到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师生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非常重要的。”在这种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对话,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应在文本提供的话题下,展开对话,在信息的流动状态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知识、情感、价值、态度等多样营养的精神盛宴。

如教学《第一朵杏花》,在学完课文故事后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在学生进一步了解竺爷爷的基础上,引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师:在竺爷爷的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教师范读: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请你们自己读读想想,从竺爷爷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1:我明白了竺爷爷是一名严谨认真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2:我觉得竺爷爷是个意志坚强,热爱科学的人,他做事总是一丝不苟。

……

师: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再次齐读竺爷爷那令人敬佩的话语。

生:(有感情地、带着崇敬之情地朗读)

师:此时此刻,相信大家有许多心里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吧!

1:我要向竺爷爷学习,学习他观察仔细的精神。

2:我也要做一个追根问底、细致观察的好孩子。

……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其间蕴涵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丰富的言语内容,而这些言语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因此,语文课上我们教师应尽量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这些说话训练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说话能力,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流利地表达,正是良好心态的体现。

三、朗读,品味语言的桥梁。

凭心而论,时下的语文课并不缺乏琅琅书声,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充分注意到了朗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朗读的实效,仅仅是为朗读而朗读,有时为了赶教学时间,朗读训练甚至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如《师恩难忘》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比较适合进行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句式训练。关键是如何将句式训练融入到朗读感悟中去并以此去整体地去把握文本。我是这样设计的:连续叫几位同学读这个句子,然后比较谁读得好,分析得出读得好的原因是:语气逐渐强烈,情感逐渐深入,读到“我终生难忘!”时应达到高峰。然后学生齐读,师紧接着问:“‘我终生难忘!’言下之意是——”有生说是“我不能忘”,也有生说是“我怎能忘记?”。师继续追问:“那我在四十年后还不能忘记的是什么?具体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读、分析分析。”在不经意的朗读中,不仅变换句式的语言训练完成了,更渲染了情感,理解了句子,铺垫了后面的教学。

朗读总是伴随着语言品味的过程,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而朗读训练的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四、练笔,运用语言的舞台。

教师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外在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语言,让练笔训练成为本色语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鸟语》一文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与鸟儿和谐相处的情感。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布谷鸟:“布谷,布谷”仿佛在告诉我们:多多看书、早起跑步、天天进步、不要马虎、孝敬父母等。喜鹊:“喳喳喳喳”仿佛在告诉我们:喜事到家、锦上添花、人见人夸等。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无拘无束、倍感亲切”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根据“我”与布谷鸟对话的部分,仿写“我”与鸟儿的对话。要求用上不同的对话形式先写对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受到的启发。学生根据乌鸦反哺的故事、根据世博会的环保理念、根据白头翁的一头“白发”、根据鸟儿受伤的翅膀……他们有感而发,写得挺不错。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进行句式仿写的训练。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再次使用“在和________的谈话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或“在和______的交谈中,我学到了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感受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语言训练。学生通过练笔,兴趣昂然,在实践中用语言、明含义、展想像,促感悟。

总之,学语文用语文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真谛。我们教者要学会寻找言语实践的影子,或字词理解,或句子赏析,或补全留白,或拓展延伸……言语训练的契机在哪里,组织的言语训练就在哪里,深入浅出,分层推进,才能促使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