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阅读理解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阅读理解课题 > 教学研讨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周文仙  发布时间:2019-09-05  浏览次数:

蜻蜓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老师用谜语导入课文,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在板书课题时,老师先书写蜻蜓这两个字,并分析了字的结构偏旁,强调了“虫”字旁的变化。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时,接着书写了“放飞”这个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连贯。教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课堂效果很好!

通过猜谜和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兴趣的桥已经搭好了,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为什么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确定好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这个环节要做到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懂得保护蜻蜓,体会陶行知对儿童的尊重,关爱,谆谆教导。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这两个知识点。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带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而后引导学生找出本课讲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明白课文讲了蜻蜓三个方面的知识:食物、眼睛以及尾巴。

整堂课,凸显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我不惜利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多,还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在理解放飞蜻蜓的段落时,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而且缺一不可。这个环节的设计起到了全面升华的作用。最后,我设计的填空题既巩固了一篇文章完整的叙述过程应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认知,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