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学数学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学数学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 > 成果展示 > 研究论文

获奖论文《实施差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储留斌  发布时间:2017-12-13  浏览次数:
 

实施差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储留斌

在进行小学数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班级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兴趣爱好、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为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做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得到均衡发展。

    一、课前钻研预设差异

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之间学生整体的差异,还要考虑到班级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改变单一线性教学方案的设计,构建差异化课堂教学的每一细节、每一过程,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将多样性的差异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策略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具有规范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例1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可能的结果,并说明猜想的理由。然后可以安排学生自行探究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的结果,预设一下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画图、通分、化成小数。当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时,可以相机提问,预设一:左边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几?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最后的结果是四分之三,的确不是三分之一;预设二: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使分数单位相同;预设三:如果是六分之一加七分之三,你还愿意用化成小数的方法吗?然后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算法最优化。课前预设得越充分,课堂上碰到各种情况才能越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二、新课导入了解差异

教学的导入方式对学生听课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较为新颖的方式导入教学。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都知道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我设计了这样四道复习题:七分之三加七分之二 24米+6=130千克-3千克=4分+4=,在练习中复习同分母分数、整数、小数的加减法,通过交流思考过程说解题体会,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是有形的单位还是无形的计数单位都必须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既了解到了学生的认识差异,为新知的学习扫清了障碍做好了铺垫,又为学生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又如教学列举的策略,我们可以提供经典复习题,唤醒学生原认知。因为在教学这一策略之前,每个学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个策略,只是没有提炼出策略名称而已。特别是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只不过以前的学习是分散学习,现在新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提升与总结,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一开始就设计了这样几道复习题:把6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小数点和123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三、小组研讨碰撞差异

    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是教师在进行差异教学中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教师根据班级成员的基本情况,将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合作学习的小组。每个小组三至六人,都有相对好、中、差三个层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组长在小组内的威信与能力,经常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出示范与指导,让组员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让小组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组织形式。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的学习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然后每个人在小组里交流各自不同的比较方法,接着由组长组织交流每个人进行小组研讨的收获。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自己的思考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小组交流是碰撞个性思维的过程,而且每个人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解法,否则下一步交流小组学习的收获就无法顺利进行。小组交流最好有中等层次的学生先说,优等生把控正确与否,后进生尽可能参与交流,以复述和学习为主。

    四、课堂智慧创造差异

    教师想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就要有意识的在教学的时候努力创造差异性学习资源,而不是抹杀学生差异,机械地执行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课前没有预设的生成性资源,这种生成性资源是自然生成的可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发现,并找到合理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收到意向不到的惊喜。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出示例2后,因为学生感受到这里有两次变化,数量比较多,于是我让学生先自己整理条件,交流过程中:让学生齐读条件,引导学生读得更简洁。然后回顾反思这样整理条件有什么意义?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例2的教学我们总会去关注它的第二种解法,但是我在教学时无意中忘了第二种解法的呈现,在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做练习十六第1题)时才发觉。怎么办呢?想办法弥补吧!练习十六第1题与例1类型相同,第2题与例2类似,虽然有三次变化,但从难度上讲还不如例2,例2的两次变化有增有减,而练习十六的三次变化都是数量的递减过程。当解决这一题时,学生自然就能产生两种做法,我让学生对这两种解法进行对比,两种解法:一是依次倒推;二是合并三次变化,然后一次性倒推。这时,我知道契机来了。于是引导说:“其实例2和这道题一样,也有第二种解法,刚才没有同学提出来,现在是否有了一些好的想法呢?”不到一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激动地举起手来,于是例2的第二种个性化解法就顺利成章,水到渠成了。其实,例2的第二种个性化解法如果按原来的教学设计,还真有些勉为其难,能想出来的同学真是少之又少,而现在有了练习十六第2题的顺迁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才能出现理想的状态,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五、练习设计照顾差异

课堂练习是为了有效地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情况,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考虑到练习的开放性和思维拓展性,以便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设计了闯关练习,第一关采用教材上的练一练第一题,是为了夯实基础,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技巧,也为下一关的解决做好铺垫。第二关几分之一加减几分之一,让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规律,既简洁明了,又增强了学生的代数意识,也为课堂增强了探究性和数学味。第三关练习,用学到的新知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新知的价值,学以致用。最后还设计两道分数连加计算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可以运用学过的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既打破了学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思维定势,又让学生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练习过程中,除了第一关和第三关以外的其他几关练习,可以让学生选做。

    六、回顾总结缩小差异

通过对课堂中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反思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作简要分析,使学生逐步养成回顾整理知识一课一得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所得的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分数与大小的比较的时候,肯定会有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分数的含义,分不清楚5/7,5/8,5/9的大小。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总结回顾这个教学环节,有学生总结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一个5千克的西瓜平均分给7个人、8个人或9个人吃,肯定是分的人越少得到的每份就越多。这样的回顾反思让一些后进学生感到很亲切,加深了理解,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能够正确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在教学中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IMG_20171213_1026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