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 他山之石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呼唤创建和谐小组

来源:网络搜集  发布人:万丽(搜集)  发布时间:2013-09-12  浏览次数: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呼唤创建和谐小组

作者:熊敏    文章来源: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主题综合性较强、任务比较复杂时,需要进行分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要组织学生创建一个相互合作,和谐相处的小组是何等的不容易。本文是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存在的3种不和谐的形态,指出创建和谐小组的必要性,归纳和谐小组的四大特征,并提出创建和谐小组的具体可行性步骤。

关键词:不和谐形态   和谐小组    创建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勉,学会做人。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很好的教育阵地,小组合作学习更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常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分工与合作,促进生生的沟通互动。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在小组合作中,我发现常存在着这样3种不和谐的形态:

1.“我不好——你不好”形态

在小组成立之初,总会有少数学生拒绝与他人接触,拒绝与人合作,处于一种自闭的状态,这种形态往往是由于心理疾病或性格怪异而产生。

2.“我不好——你好”形态

在小组合作中,常常会听到某个小组的组员愁眉苦脸的告诉我,组长总是数落他,说他这不好那不好,好象就只有组长最完美。长期处于这种形态下的组员就会感到特别的忧郁,这说明在小组中组员们特别需要得到组长的肯定和情感关怀。

3.“我好——你不好”形态

在小组合作后,当一个小组未完成活动任务时,就会听到组员和组长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好象都是别人的错,却不检查自己的缺点,当别人做错事时还给予责怪,这种形态下的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相互怀疑的思想。

其实我们最期盼看到的小组合作的理想形态应该是:“我好——你也好”形态。如果组员之间都能以坦诚的方式相互合作,和谐的相处,那么我相信小组的工作效率会是特别高的。于是我在学生中提出要成立“和谐小组”的必要性,他们立马同意了我的观点。我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做了调查,让他们构想一下他们希望和谐小组是什么样子的,最后经过归纳整理,结果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在和谐小组中:

1.共同的活动目标

2.合理的分工合作

3.频繁的组内交往

4.整体的小组评价

如何指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小组,这一直是我的困惑,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我认为应该结合和谐小组的特征,认真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引导学生设定共同的小组活动目标:

我们常说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了一起,这也正是和谐小组存在的重要前提。大家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就会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在意念上很快达成和谐一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活动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也是由小组的共同目标所统一。作为老师就要能正确引导这些学生产生共同的活动目标,并且能走到一起成为一个和谐小组的成员。例如在《关爱老年人》这个活动中,我首先让每个学生提出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话题,这其中就会有一些学生提出的话题比较接近,这个时候需要我做的就是引导话题比较接近的学生互相将对方加为好友,写在纸上,然后在58分钟内统一观点,达成共识,将这些具体的话题作一下提炼,概括成一个共同的活动目标。后来他们制定的活动目标有《关爱老年人的一天》,《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和对策》,《将来我们成了老年人》等等,从而自然而然将他们分成了小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和谐小组的雏形。

二.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一个和谐小组要有效的运作,必须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的组成结构,以促进各小组都能均衡发展。这个和谐小组不能一味让学生自由组合,应该在老师合理的指导下组成,每个组中的组员要能相互促进,互补各自的优缺点..每个小组应该集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组员:

1 具有技术专长的组员:

这类组员应该各自擅长调查,统计,分析,宣传等活动技能。

2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组员:

这类组员应该是在小组中经常具有批判精神的,常常在鸡蛋里挑骨头,这样能够促使小组合作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3 需要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组员:

这类组员通常就是小组长,作为小组的核心成员,领头羊,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

我们要组织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也学会认识别人,分别属于哪一类组员,然后加以合理的组合,建立好一个和谐小组的框架。例如在组建和谐小组之前,我通常先会让学生作简短的自我介绍,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自己最不擅长做什么,让别人初步了解自己,遇到具有相同长处又出现矛盾冲突的学生,我会适当给机会让他们pk一下,在竞职演讲中促进他们自我潜能的开发,用他们自己的实力比拼来化解这场争执。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块用武之地,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活动岗位中能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他们才会和谐相处,共同愉快地承担各自的活动任务。

三.搭建平台促进组内频繁的交往:

这样分配人员是否合理,他们是否在指定的时间内真正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和谐小组随时都应该要召开小组会议,让组员之间频繁的统一认识,化解随之而来的冲突,互相协调,提出解决的办法,共同克服困难。在和谐小组成立后,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常会听到有学生之间互相抱怨,由于各自的性格差异,相处了一段时间,学生之间的摩擦就会自然生成,作为老师这时就不要着急,而要通过讲道理的办法,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统一认识。我常和学生讲101% 原理和耐心原理。所谓“101% 原理”,就是指“找出彼此认同的1%,然后投注100%的努力。”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意见和摩擦甚至冲突都是正常的。怎样和没有或很少共同点的人建立连接,并建立恒久的和谐关系呢?对任何人我们都几乎可以找出共同点,找到通向友谊的通路和桥梁。但往往我们在情绪和不理性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找彼此的差异和不同点,往往就会伤害了友谊。101%原理,让我们建立改变的根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降低制造敌人的机会,让我们保有很可能失落的珍贵的东西。所谓“耐心原理”,就是指“两个人的友谊,至少需要其中一方的耐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真诚的交流需耐心去支持,通过耐心去体现,依赖耐心去实现。耐心还需多了解他人的想法,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还需要有所放弃,有所迁就。当我告诉了学生这些最基本的交友原理后,学生的冲突减少了,他们试着容忍对方的缺点,耐心去接受对方,通过频繁的统一认识,达成一定的和谐关系。

四.评价注重过程性与整体性

过去我总是在一个活动主题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结果可想而知,其评价带有片面性,重结果,轻过程。由于时间过长,学生对小组合作的整个过程记忆模糊,仅仅是对小组合作完成成果汇报的这个阶段记忆犹新,这样的小组评价是不全面的。后来我为每个和谐小组设计了一张评价表,如下图所示:

和谐小组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价类别

自评

组评

他评

评语

一.活动态度:(10分)

 

         积极性(5分)

 

 

 

         主动性(5分)

 

 

 

二.活动能力:(30分)

       收集和处理信息(5分)

 

 

 

       计划和组织(5分)

 

 

 

       解决困难和问题(5分)

 

 

 

       沟通和表达(5分)

 

 

 

      合作与团队精神(5分)

 

 

 

      思维和创新(5分)

 

 

 

三.活动成果:(60分)

      活动方案(10分)

 

 

 

      调查记录 (10分)

 

 

 

      统计分析(10分)

 

 

 

      宣传资料(10分)

 

 

 

      活动体会(10分)

 

 

 

      创新展示 (10分)

 

 

 

四. 总计:

 

 

 

     实际得分:

 

这张评价表是采用的百分制,前三项加起来共一百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活动态度,活动能力,活动成果,每个方面又都有细分,每一栏内容都是从不同侧面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的。这张评价表可以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作出合理的评价。其中前两项“活动态度”和“活动能力”的分数是可以在不同阶段随时调整的。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在制定活动方案阶段活动态度是很积极的,小组评议一栏为5分,后来在调查记录阶段出现不合作的现象,则活动态度的小组评议一栏可更改为3分。第三项“活动成果”不是评价个人,而是评价这个人在完成这个特定的任务时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表现。评价人也分为三类:自己,组长,其他人。而其他人包括老师,家长,或者活动中的参与者,如被访者,被观察者。。。最后实际得分是将总计出来的三次得分取平均值而得到的。这张评价表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最后一栏是定性的评价,请三类不同的评价者对被评者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作简单而有针对性地语言评价。

美国学者吉姆.麦卡西曾经说过:“个人的创造力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情感所丰富,被技术所束缚,而一群人齐心协力就能进行一种职能财产的创造活动。”一群人同心协力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就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我相信当我们指导学生创建好和谐的小组,让他们在其中学会沟通,协调,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就一定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它将引导着每个学生有较强的活动责任感和归属感,愿意一起完成活动任务,共同提高活动效率,最终达到“你好,我也好”的理想形态。

(万丽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