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 研究成果

全面指导  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万丽  发布时间:2014-03-28  浏览次数:

全面指导  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万丽

内容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指导人际关系,把握多重角色,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合作技能

【正文】:

我的课堂:

这是一堂综合实践活动中期交流课。前一阶段,孩子们围绕“我家的小绿化”这一主题成立了7个课题小组,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好计划,已经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活动。这节课,我打算了解一下各组的活动进度,进行中期的交流。可当我让他们出示研究资料时,有的小组拿出了两份相同的文字资料,有的小组一份资料都没有。怎么回事?上周的小组计划我都一一过目了,不是都制订得很详细吗?略一沉思,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回顾一周经历,自己找原因,说说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

见我和颜悦色,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组长分配给我的任务是上网查找常见小盆栽特性的资料,可我家没有电脑。”“我和小江本来要一起去街上采访花店老板的,我们说好星期六下午在校门口等,可我等了半天他也没来,我就也没去采访。”有的说:“我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组长没把具体的任务跟我讲清楚。”有的说:“我们组就我一个人在做事,其他人都不理我。”还有的说:“我的任务是组长强行分配给我的,我不愿意做。”……

我的分析:

孩子们理由虽然有“推卸责任”之嫌疑,但细细品味,也暴露了我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还不够全面,不够细致。

我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实感受到,这种组织形式增添了课堂的情趣,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但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如何指导,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投入到活动中,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开始实施时,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合作技能。

1、组建小组的技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并不是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是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的参与活动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组建小组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合理分组,才能在合作互动中获益。

组建小组的形式我常采用“朋友牵手”式分组、“英雄结盟”式分组和“选将点兵”式分组。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在小组的组建上,我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自愿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小组的人数也应按班级的人数而定,一般为6人左右,因为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分工。考虑到男女生各自的优缺点,我在分组时,尽量做到男女生在小组内的比例基本相同。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把组建小组的方法技能概括成四句话:“小组人数要合理,活动能力有高低,男女比例要协调,不以成绩论英雄。”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分组时,学生总是唱山歌似的把这首顺口溜唱一遍,久而久之,这种组建小组的技能就逐渐形成了。

2、科学分工的技能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有共同的目标,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既需要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专长,又需要大家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并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遵守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使小组行为变得和谐统一。因此,科学合理的小组分工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前提。

合作小组一成立,老师就可以引导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设立相关岗位,如:组长,对小组的活动进行总负责,一般要选择有能力、有魄力、有威信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同学担当;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好组织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由书写速度快、写作水平高的同学担当;联络员,负责小组参观、采访时联系相关人员,一般由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同学担当;中心发言人,负责汇报、交流本组成员的成果或想法,由乐于发言、普通话标准的同学担当;资料员,负责保管小组活动资料,由做事细心、踏实的同学担当。

其实任务分工既是小组成员明确职责的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能更高效地完成活动任务,又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活动的主人,我是这个小组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尤其对那些胆小的、调皮的、没有特长的同学要特别关照,因为这是调动他们活动积极性的良好开端。每一个组员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儿童的角色意识,又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现。

诚然,在每个具体的活动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分工。

二、指导人际关系

如今,合作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合作能力的形成除了一定的技能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而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往往见好就抢,有困难就避,有错误就推托,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等,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1、学会倾听和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学会欣赏和展现

小组之内,小组之间,都存在更多的关注、肯定、欣赏自己的付出和成果,而忽略、轻视它人的优势和特长。欣赏,首先是从内心发现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并能以自己的言行去合情的传达给对方,从而达成激励、共进、互学的良性循环。适时的展现自我,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合作品质,只有会展现,敢展现才能让他人发现自己优势,找出自己不足,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3、学会责任和分享

小组共担的课题实践任务,一定是荣辱与共,同当甘苦的。虽然每个组员分工的责任是明确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同学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分工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同伴负责。也就是说,本次合作中的所有问题小组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分享成果,分享成功的目的。责任感、责任心是小组合作中重要的品质,如果每个组员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就不会出现“互相埋怨”、“互相推诿”的后果。

4、包容和反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与人交往的一种境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些成员做错或不够理想,总有一些孩子能力强,一些孩子能力弱,有时即时很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在活动中不尽人意的表现宽容对待,那么,学生也会宽容对待他人的失误、失败等。我经常告诉学生,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我们就不要一味地指责和埋怨,一味地追究责任,而应反思,考虑怎么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小组合作才更为和谐,更为流畅。

三、把握多重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本身就是多样化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需要不断调整身份。

首先,教师是参与者。在小组成立之初,教师应是每个小组中的一位组员,以参与者的身份“润物细无声”地教给组长如何组织会议,教给组员如何发表意见等等;在小组开展活动时,教师更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掌握组内最新的进展和所面临的难题,适当给小组一些独立面对难题的机会,但一定要适时的予以关注和指导。

其次,教师是决策者。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太多争议。有时,小组里会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如“组长说了算”“少数服从多数”等等,但当出现带有是非观、价值观甚至是学术严谨性问题时,就需要相对有权威的人来定夺或裁定。这时,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包青天”。

第三,教师是协调者。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在小组成员合作过程中有时出现情绪的波动,如“他没按时完成任务,我也不愿意做了”;有时也因学习成绩或人际关系出现自卑心理,如“我总是什么事也做不好”。教师可从学生的体验日记或活动反思卡中,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当好心理咨询师。

第四,教师是管理者。活动中,教师应着眼所有小组,做最公正的裁判,让小组间既有公平竞争,又有适当的鼓励表彰,全面提升小组的活力。

第五,教师是旁观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有时就当个“冷眼旁观者”,给他们“尝试”、“犯错”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活动、自我反思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指导上,既需要全面,又要深入,同时也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掌握指导的艺术。作为扎根在一线的老师,我将继续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真正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张华

[2]《教师实施指南七:小组活动的指导》   沈旎

[3]《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的指导策略》  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