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 研究成果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之我见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万丽  发布时间:2013-11-26  浏览次数: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品质之我见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万丽

内容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应关注小组建过程的“放单”现象,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并组织及时的小组交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品质。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指导、合作素养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设计、搜集、整理、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他们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然而,我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些小组组长一手包办,导致其他组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某些小组成员缺乏团体工作技巧和交往技巧,使得小组成员的表现无法充分发挥;许多孩子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种种现象,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那么,如何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品质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放单”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全员参与,但在活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分组,总会有几个学生会被“放单”。仔细分析这些人群,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其一,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其二,好动顽皮,平时爱搞小破坏,“得罪”同学较多。一般说来,小组不愿意让这类同学加入,最大的担心是害怕他们完不成小组任务,影响小组活动的进度和质量。怎样才能让活动小组愿意接受这部分学生,同时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呢?我平时的做法有两种:

1.举行“自我推荐会”

“自我推荐会”,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将被“放单”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自我推荐,发表“拍卖演说”,也可展示各自的特长和亮点。已成立的各个小组通过成员商量并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被选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兴趣以及组长的魅力自由选择合适的“组织”。

2.老师为你“开小灶”

经过“自我推荐会”后可能还有个别人员没有落实到小组,此时指导老师可指定落实到他愿意加入的小组里,同时施行“开小灶”政策。即老师也加入这一组,密切关注他,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在活动中承担的任务相对要轻一些,建立起“我能行”的积极期望,树立自信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

其实,为尽量减少“放单”现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平时应更多的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以建立自信,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二、指导有效分工

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任务较多,跨时也较长。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每个角色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1.设立不同角色,明确各自分工

一个小组成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建立正常的组织,给每位成员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不同的角色。我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纪律委员、中心发言人、联络员、摄像员、资料搜集员、资料保管员等角色。

各个岗位设立后,小组长就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和特长来分配角色了。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组织归纳探究的结论,让组内每位学生探究后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纪律委员的职责是提醒小组成员每次活动要遵守纪律,特别是小组讨论时不要游离讨论的目标。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联络员的职责是联络有关的活动地点和相关人员,并联络各组员的活动进展状况。资料搜集员的职责是负责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调查,搜集资料,形成一定的观点。资料保管员的职责是做好本组成员的资料保管和积累工作。这样,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2.重视组长培训,发挥“领头雁”作用

小组活动质量的高低常常取决于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合力强的小组,组长“领头雁”的作用一定发挥得很好;反之,如果组长不守规则,懒懒散散,经常完不成任务,那么,这个小组也基本就是比较差的小组。因此,要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首先要从培养组长做起。

组长是小组活动的核心人物,组长的责任心、积极性、组织能力等常常对组员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在组长的选拔上,可先让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产生“组长后备人员”。人员确定后,老师可以专门对这些人员进行组长的培训,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组长。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确定组长负责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组成立后,我会把两张不同的“责任卡”分发给学生:

“组长卡”:

我是组长,我的职责是:

①编制本组成员的联系卡。(联系卡内容包括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

②组织协商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时间、地点,联系指导老师或陪同家长。

③活动前及时联系、确定参加活动的小组成员及陪同的相关人员。

④监督、检查小组成员整理活动记录,撰写活动日记。

⑤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他评和组评。

“组员卡”:

我是组员,我的权利和义务是:

①服从小组协商后的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完成整理活动记录,及时撰写活动日记。

②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要向组长请假,并确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

③有小组荣誉感,组员之间要团结互助,紧密合作。

    3.定期轮换角色,维护平等机制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相对固定,就容易产生小组霸权主义,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实践中,学生们在普通角色中互换还是比较乐意的。比如,华轩洁同学在上学期《中秋月饼香又甜》的活动中担任了联络员,在这学期的《走进传统游戏》的活动中改当资料保管员了;薛恩典同学上次活动中担任的是记录员,这次活动中换成中心发言人了。这种角色的互换常常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了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当组长,觉得当组长太难了。怎样让普通的同学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呢?我想出了“师徒结队”的策略,即由上一活动的中组长当“师傅”,选择一位较有潜力的同伴当“徒弟”,辅助他当好小组长。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组长,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三、培养合作素养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孤僻、自我为中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往往见好就抢,有困难就避,有错误就推托,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等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欣赏和表现,包容和反思。

1.学会倾听和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深入小组中,调动全体同学特别是发言机会少的同学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差、思维慢、不善言谈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学会欣赏和表现

小组之内,组际之间,都存在更多关注、肯定、欣赏自己的付出和成果,而忽略、轻视他人的优势和特长。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首先是从内心发现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并能以真诚的言行传达给对方,从而达成激励、共进、互学的良性循环。同时,适时的表现自我,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合作品质。只有会表现、敢表现,才能让他人发现自己优势,找出自己不足,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3.学会包容和反思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与人交往的一种境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些成员做错或不够理想,总有一些能力强一些能力弱,有失败等,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努力了。对他人的失误、失败应以包容的心态来宽容,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追究他人的责任。对于自己的不足、失误,要经常反思、总结,必要时提出自我批评,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让小组更为和谐,合作更为顺利。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作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四、组织及时交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以小课题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小组的很多活动任务常常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分散完成;而且,由于分工具体,学生得到的信息往往可能有偏窄或片面,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整个活动时间较长,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的地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小组的交流分课内交流与课外交流,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小组的交流时间,使学生能通过课堂交流活动,相互了解同伴的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小组研究的基本进程,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了解班级研究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总体研究进程及发现的问题,适时部署相应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完成研究任务。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如梦幻小队在进行“传统游戏受欢迎程度的研究”活动时,小组按组长的要求设计好调查问卷、拍照、问卷调查师生等,工作都一一安排好了。调查完后,组长便召集组员进行数据整理和资料汇总,由组长和副组长撰写调查报告。由于组长及时交流总结,因此在成果交流会上,他们组的精彩发言和丰富的成果展示,赢了同学们的掌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一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从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张华

[2]《学习方式变革:可能的与有效的》   华中师范大学  郭元祥

[3]《教师实施指南七:小组活动的指导》   沈旎

[4]《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的指导策略》  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