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 > 课题概况

课题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万丽  发布时间:2013-04-25  浏览次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21世纪四大基本素养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所谓“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往。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试图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学习原理实验研究运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国外一些学者和教育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报告,流派众多,观点各异。我国90年代初,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出现了较有影响的实验观点,如山东科研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等,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的阐释,而且将合作引入课堂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的新途径。但我国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几项研究也是集中在语文、数学两个学科。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整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机土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生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有以下特点:范围更广。小组合作渗透活动的全过程,活动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方法的选择、成果的呈现,都离不开小组合作。自主程度更高。小组合作是其他学科课堂组织形式的补充,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自主性更高,组长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方式的选择等等,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的组织合作方式更加多样。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不完全是班级的小组合作,还有跨年级、跨学校的小组合作。

目前,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也关注了小组合作,对小组的组织、分工等也有一定的指导,但在实践中老师们也渐渐发现,有的小组组长一手包办,以致其他组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的小组成员缺乏团体工作技巧和人际技巧,使得小组成员的表现无法充分发挥;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而教师也没能更好地关注小组的组建和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专项指导。

近几年来,我校重视科研,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我校认真贯彻区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已开发了一些成功的课例,一批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也成长起来。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与推进,我校想以小组合作为突破口,有望通过对小组合作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的效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水平。此外,学校正处在现代转型之中,具备进行校本行动的氛围和能力。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本课题的主导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一致的,力求体现科学性与操作性融会一体,新颖性与实用性和谐统一,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的界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学生小组合作:本课题中的学生小组合作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本课题中的学生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是指在教师的协助下,建立小组合作的规范,有效组织小组活动,指导必要的合作技巧,让小组活动发挥最高的效能。

2、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小组合作的指导策略,并服务于课程实施的需求。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张扬个性,感受活动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指导水平、研究思考能力,获得专业成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研究内容

采取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综合研究,着重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多学科、多角度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着力构建、指导小组合作的具体操作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组建策略的研究

合作,并不是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是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的参

与活动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合理分组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获益,不仅自己获益,更要让合作伙伴受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

1、课前形成活动小组的策略

通过对学生调查摸底,相互了解,按照学生的个人意愿、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习惯等组建活动小组。

2、课中形成活动小组的策略

在子课题产生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课题的了解程度,自主选题,

自主选择同伴,组成研究小组。

3、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活动小组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活动小组成员、活动方式等也会随着活动进程调整。

(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机制的研究

为了保证小组活动正常、高质量地进行,要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活动过程、资料积累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对稳定又灵活的活动机制。

1、学生小组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小组成立后,应根据每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小组活动的过程和形式。

2、组长的确定和培训

一个小组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跟组长的能力密不可分。组长的选拔可通过竞选、推荐或老师指派等方式产生,组长确定后,应有相关的培训,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逐步提升小组管理的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的策略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记时员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设立不同的角色,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4、小组活动中协商与表决机制的形成

小组活动中,当个人意见与小组意见不吻合时,应有合理的协商与表决机制,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推进。

5、小组活动资源的共享。

小组成员个性、阅历等的差异使得每位成员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只有共享资源,相得益彰,才能促使活动更深入有效。

(三)小组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教师的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对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

成功开展起着极大的作用。

1、以小组合作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

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根据学生差异,引导学生合作互补;指

导学生在活动中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

2、学生活动关键期的活动指导。

每一次活动,学生要经历选题、制订方案、方案论证、实践活动、掌握方

法、阶段交流、信息整理、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在每一环节,教师都要有相应的方法指导。

3、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的随机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

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这些日常活动进行随机指导,加强科学的活动意识。

(四)学生小组合作评价策略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

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这些标准可以成为我们小组合作评价的准绳。

1、评价目标的多样化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

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的成绩评价,形成对学生的纵向进步评价,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评价等动态性的评价,确立全新的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2、评价内容的具体化

建立小组评价的具体细则,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这不仅仅是活动结束后的

评价,更多的是在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小组成员在研究活动中的每一个变化。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过程中关注小组活动的评价,评价者不仅有老师,更有同伴,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个人。

四、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教师扎根于自己教学现场,及时记录、总结、反思,为总结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在采用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的同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

    五、保障措施

一直以来,我校都秉承“走出去 请进来”的发展理念,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使教师的继续学习有了保障。学校的科研考核制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成立研究小组,接受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

参加学校教科研考核,工作室活动制度与绩效考核挂钩。

把课题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让课题研究走向常态化,常态教学走向课题化。

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们有信心扎实有效地开展本课题研究。

六、研究计划

根据课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拟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调查阶段:2013.12013.2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2013320135

1)围绕课题,实验教师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自由阅读相关文献,做好读书笔记。

2)对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学生人数、小组合作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以后实验做参考,也便于调控和排除实验中的无关因素。

3)通过研究,确定小组合作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20135201512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的策略。

第四阶段,分析总结:201512

1)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4)邀请教育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七、研究组织

课题负责人:万丽

课题组成员:裴红亚、蒋银亚、潘旭兰、路萍、苏振花、蒋红娟、吴玲娟、瞿菊艳、华红玉。

 

(万丽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