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 文献学习

转载:浅谈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来源:转载  发布人:张伟明  发布时间:2015-03-30  浏览次数:

转载:浅谈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文章摘要: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往往具有形象性、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差异性、隐蔽性等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获取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对其进行归纳、梳理、分类等,然后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善待学生的任何科学前概念,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引导纠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使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前概念   把握   获取   处理

儿童第一次睁开眼睛,呈现在他面前的便是一个五彩缤纷、奇妙无比的陌生世界。由于多种自然现象反复地对儿童感官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大脑便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因此,在学习之前,对多种自然现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似、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这就是前概念。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它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前概念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科学前概念。

小学生下处在人的一生的发展最快的阶段,对外界的事物最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所拥有的科学前概念也是最难把握的时候,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正确把握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才能使之充分的为教育教学所利用。

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很多时候他们会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例如学生对植物茎的认识,他们平时早已有了根的前概念,(根一般都长在地下)在让他们认识长在地下的变态茎时,就会从根的前概念出发,认为长在地下的都是根。

2、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广泛性。由于儿童在学习之前已有了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自然、社会现象,特别是如今的网络社会,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就更多了,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就相当广泛和复杂了。当然,这种广泛性复杂性是相对的,他们只是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则相对有的前概念就比较少了。

3、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儿童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儿童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的。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大部分前概念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儿童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例如,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中形形色色的动物一块,学生对找跟金鱼相似的动物,因为学生对鱼早已有了正确的自发性的前概念,老师根本不用引导,学生都能找到很多。相反,由于学生对鱼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前概念,很习惯的就反与鱼长得相似的鲸当作鱼了。

4、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对于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的那些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为中心,因而具有一定的顽固性。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自然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就象我们在讲叶脉的时候,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学生就是容易把叶脉说成“筋”。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5、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一定表现出来。而在科学教学中讲授科学概念时,儿童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在让学生用科学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6、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主要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在文化和生活经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上也有着一定的不同。比如有的学生感性认识不太充分,他的前概念在头脑中往往不太稳定,而有的同学抽象思维比较好,他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接受比较快,受前概念的影响也会少一些。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对一种现象在不同的情境下,同一个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而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的理解了会相差很大等。

二、充分获取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前概念存在于学生的思维当中,带有强烈的年龄认知特点,不是教师光凭想象就能够推想出来的。只有到学生当中去,提供合理的方法才能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展示出来,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可靠的资料。怎样才能获取学生的前概念呢?

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展示前概念的最佳舞台。和学生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发言,使学生愿意、乐意把他们脑海中已有的概念叙述、描绘出来。

当然还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并激发学生去表现、去回答,从而展示出他们的前概念。当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前概念并不一定正确,对于学生这一类的前概念,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首先对于学生那种敢于表现的精神给予肯定,而且还要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进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前概念表现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三、正确处理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1、尊重学生的小学生的前概念。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肯定,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前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带有自发性,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错误的前概念会很多。教师作为学生前概念的聆听者之一,更是学生前概念的评判者之一,对于正确的前概念当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那些错误的前概念,教师更要重视,尝试着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解释那些不在预想中的前概念,也会发现很多闪耀着科学火花的思维亮点。

我在教学生认识植物的种子时,让学生观察种子 的外表,学生很快就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当问到种子里面有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后,有一个学生通过剥支种皮后发现了一只小蛀虫,他就很爽快地回答说种子里面有虫子,同学们一下子哄堂大笑。如果这时教师也同样给予否定的话,我想这位学生今后可能会很有发言,因为他会害怕自己再一次会同学取笑。相反,仔细分析一下这位学生的发言,有很多的闪光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位学生如实的反映了观察到的现象,这下是我们科学提倡的精神,而是想当然。其次,如果把这位学生的发现再深入一步去想一下,虫子为什么会进入种子里面,对种子会有什么影响等,不为又是一个好的小研究课题了。

2、收集学生的前概念,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教学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前概念。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往往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差异性等,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前概念,很难想出来。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时候,做个有心人,多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前概念,对这些前概念进行梳理归类,再进一步进行推测学生可能具有的科学前概念,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前概念,那么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容的应对学生的差异表现了。

3、创设情境,激起矛盾思考,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如何克服呢?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过“矛盾事件”的方法:先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树动形成风”;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自然界中谁来摇动树呢”;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树会生长,但不足以自行摇动产生风”。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矛盾是引发思维的冲突,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运用事实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正确的新概念。

总之,每一个小学生具有的前概念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前概念,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错误前概念,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