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 教学研讨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商建平  发布时间:2016-12-14  浏览次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导入(5分钟)

播放赤壁电影片段

问学生这是反映了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涉及了哪些人物,包含了哪些故事?

学生会说出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东风  舌战群儒,同学们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哪里吗?同学会说,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虚构的故事,真实的赤壁之战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们走进那个战乱分裂的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授

一、乱天下——东汉末年政局

师: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农民起义的发生,出示黄巾大起义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好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他们彼此长期混战,出示东汉末年局势地图,和纷乱的局势,出示诗句。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师问:假如你生活在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你会看到什么社会景象?学生根据诗句回答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师:(投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经过多年的混战,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的军阀割据势力,同学们知道是哪些大的军阀吗?出示地图让学生回答

学生答

师点拨:他们是:北方的袁绍、控制中原心腹地区的曹操以及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和曹操。在混战中,袁绍势力发展最快,师问,大家想 他想进一步逐鹿中原,第一个竞争对手是谁呢?

学生答:曹操

师问:那么最终统一北方的是曹操还是袁绍呢?

向学生介绍曹操,出示曹操的图片,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文豪。

过渡: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又是如何扩大势力的呢?

二、数风流人物——争天下

1、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1)曹操的统治措施

让学生在书上回答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他又姓曹不姓刘,不符合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把他当成“奸雄”。控制皇帝来对各诸侯发号施令。曹操控制了当时的汉献帝,汉献帝虽然没实权,但仍然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控制了他,曹操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来发号施令,显然要比自己发号施令更有效果,曹操就是靠着这政治上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   

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我们知道战争会使生产受严重破坏,军需问题比较难解决。当时就有许多军事集团因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曹操推行屯田制,开发大量荒地,进行积极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军粮供应问题解决了。

③用人上:招贤纳士,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曾三次发《求贤令》,不论出身地位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提拔重用,因此曹操身边可谓是人才济济,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的辅佐。       

  过渡: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①战争经过:教师出示战争地图

生动介绍经过:袁绍自认为人多力量大,于是满怀信心的统帅着他的10万大军渡过黄河,主动出击,两军相遇于官渡;曹操34万人怎么对袁绍10万大兵,硬打肯定是不行啊,打不过,怎么办?曹操首先采取的是坚守官渡,不出战,我打不过我守着,保存实力,不跟你硬干。等待战机,等找到适合的几会再出战。

相持半年,曹操一度想放弃,军粮不够,曾写信给自己的谋士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机会还真就来了,袁绍的谋士许攸跑来投靠曹操,还给曹操想了个大败袁绍的办法。什么办法?——夜袭袁绍的军粮,把袁绍的粮草烧掉。

我们知道两军交战,粮草最为重要,没了粮草,还怎么行军打仗,结果袁军人心涣散,不是逃就是降,曹操就乘势进击,大败袁绍。(教师语言可再简练一些)

②大家觉得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主要强调曹操善于纳谏,虚心,袁绍轻敌傲慢,第二是曹操许攸的谋略。掌握这两点就可以

③官渡之战的影响:

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北方没有人能抵抗曹操,曹操用了几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袁绍集团的势力和北方其它的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过渡语: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的时间肃清了袁军的残余势力和陆续消灭了一些小军阀,到207年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以后,曹当他胜利班师的途中,写下了《龟虽寿》,已是53岁的曹操在诗中写下了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那么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呢?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

师:是挥师南下,继而想统一全国,他能统一天下,有哪些阻碍他的势力呢?

出示孙权和刘备图片,简单介绍。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学生表演

天下是会如曹操所愿实现他的统一?还是真的会如诸葛亮所言三足鼎立吗?让我们走进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赤壁之战

三、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教师根据图片补充一些赤壁之战的背景:刘备一路难逃,没了地盘,只能和孙权联合?曹操势力太大,孙权也左右摇摆,是投降还是抵抗,这时候刘备派出了诸葛亮,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样说服孙权呢?

1)经过

1、交战双方:曹军VS孙刘联军

2、双方兵力:曹军20万、孙刘联军5万——说明双方兵力悬殊

3、交战地点:赤壁江——两军就隔江对峙——有江,打仗就要用船

4、交战方式: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我们来简单讲讲如何火攻?

火攻的点子是谁想出来的,黄盖假装投降,骄傲轻敌的曹操竟然相信了,带着十艘装满浸油的柴草向曹军投降,接近曹军时,放火烧船,把曹操的船连同营寨也烧了。

5、结果:曹军大败,损失严重,曹操率余部退回北方

在这场战争中,三国演义是浓墨重彩的介绍,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东风  诸葛亮舌战群儒 这些故事是真的吗?

教师强调不完全正确 区别小说和故事的差异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为什么又失败了呢?

1)由于长期征战,没有得到修整,又远道而来,将是疲惫不堪,战斗力不强!

2)曹军兵士多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也不习水战,

3)当时传染病流行,军队严重减员!

4)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骄傲轻敌,结果接二连三的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战争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总之可以概括一句话,曹操统一北方的时机不成熟!

2)影响: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赤壁之战后,交战双方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操实力下降,孙权、刘备得到发展的机会,表现在他们势力范围的变化上:他们的势力范围有什么变化呢?

赤壁之战中曹操人马损失大半,实力下降,无力南下,退回北方。

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归纳一下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分天下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找出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魏,定都洛阳。看到曹丕称帝,刘备也忍不住了,要做皇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魏国号,史称蜀。曹丕、刘备称帝,孙权肯定也会有所行动,于是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建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看课本 三国鼎立形势图,找出三国的首都、势力范围:

 220年 曹丕 魏  洛阳

221年 刘备 汉(史称蜀);

 222年 孙权 吴 建业

2、从乱天下到争天下再到三分天下,同学们觉得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局面到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评说历

1、评说历史人物在之曹操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历史人物,学完之后,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说曹操,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2评说历史人物之周瑜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五,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知识小结

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

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

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直在准备抵御曹军的时投荆州的左将军刘备,偷偷地纳表投降曹操。刘备直至曹操大军已经到达宛城的附近时才意识到刘琮已向曹操投降,于是派人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气愤,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听闻曹操南下后,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而实际上是去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来。鲁肃于是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随即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与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又遇到前来增援的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遂一起退至长江东岸的夏口。

周瑜回来后,亦坚决主张抗曹,他逐一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军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于是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并当众拔剑砍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