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初中政史前概念教学设计 > 心得反思

前概念的利与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陈春丽  发布时间:2016-12-15  浏览次数:

       前概念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存在着利弊两种,以《三国演义》而论,同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恰刊载有《〈三国演义〉“虚构”知多少》一文,其中提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书内容概括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虽是概数,但对学生学习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总有帮助吧。所以作为教师关键是要作好对学生前概念的兴利除弊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兴利就是要让学生前概念中对知识建构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关键是引导,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从而更好的产生理解,完成知识的建构。如讲东汉末军阀割据状况,联系《三国演义》内容,由于学生对东汉政府的软弱无力是深有印象,对地方军阀的混战及其危害也是深有感触,这就达到了新课程要求学生感知历史的要求。除弊就是要消除学生前概念中不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内容,此一过程实际上仍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只不过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而与新知识进行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关键是疏导,不能以权威的姿态强迫学生接受新的内容,而是进行充分的说理。如对《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内容当然可用正史《三国志》来进行比较得出,只是对初中生来说不现实,但有时也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其中有关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的情节,从许都出发,西北至东岭关,到洛阳,然后东走汜水关,再南下到荥阳,至滑州,并敷衍出“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其实只要拿地图一看就明了,这样的路线完全违背当时的地理情况,分明直线可以到达,又何必在河洛平原上饶个大圈子呢?明显是虚构情节。这正说明了顺应要以同化为前提,还是利用了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说理,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