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个性作文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管理 > 初中语文个性作文 > 他山之石

网络转载: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

来源:沈加彬转载  发布人:佚名  发布时间:2014-05-25  浏览次数: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陈旧的僵化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正在被打破,新生的活跃的促进社会前进的东西正在建立。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变革,完成从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革命。教育本身也责无旁贷,理应为社会的整体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建立在对人的关怀的基础上。马斯洛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一切从人出发。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说也是重在发掘人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在打破旧的权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合作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也都是以人的根本素质作为起点,把终极关怀作为教育的落脚点来宏扬的。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理论大多是舶来品,真正属于我们本土的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变革是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始,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次中西文化大融合。我们相信,当这种外来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磨合协调之后,中国教育势必会产生质的飞跃,中国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解放个性”似乎是西方几个世纪以前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高喊过这个口号。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解放个性,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没有真正地关注过个性。我们提倡的是“统一”“服从”“听话”,对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制的态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我们的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他们的兴趣得不到积极的培养,他们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活生生的学生,于是许多有个性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小悲剧,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我们不能让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了!

语文教育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提出的“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提出的。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就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比如写“我的妈妈”,教师不可能规定学生只准写妈妈的优点,缺点就写不得。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妈妈的什么是自主的。学生写这篇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教师也不会有过多具体的要求。至于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手法,那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无可厚非。自主写作允许学生不用教师确定的题目。教师要求写“我的妈妈”,学生写“我的爸爸”“我的老师”不也很好吗?自主写作反对的是要求过于具体,过于死板,没有学生可以选择的灵活性;反对的是让学生生硬模仿,只能用这个词,换个词就不对;反对的是只准歌颂,不准批评。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老师让学生写“春”,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只有一个学生写春天不好,说春天各种小虫子出来了,各种细菌开始捣乱了,等等。结果被老师批了一顿。这个老师的做法不可取。这就是写作不能自主,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其实这个学生很有眼光,他能发现春天的丑陋,在思维品质上表现出了他的个性。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自然。先讲一个笑话: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在71日这天给同学们说:“今天是党的生日,我们给党过生日好不好?”小朋友齐声欢呼:“好!”于是大家就准备起来,有贴花的,有画画的,大家又唱又跳,好不热闹。忙活了很长时间,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们高兴了这么长时间,为党过生日,为什么党还不来呢?”教育孩子热爱党是应该的,但方法不妥。这个笑话说明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确存在“假、大、空”的做法。“十年浩劫”中,“假、大、空”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高、大、全”横行天下,搞得人们思想简单到了愚蠢的地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倡导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作风,拨乱反正,才使中国走上正轨。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假、大、空”的坏作风并没有得到根除,朱镕基总理给国家统计局的题字是“不作假账”,这使我们感到震惊!这种“假、大、空”的风气也影响了基础教育。在幼儿园进行热爱党的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学雷锋教育,在大学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整个德育次序颠倒,苍白无力。学生到了社会上看到的现实与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相距甚远。于是,教育归教育,现实归现实。久而久之,学校德育还有什么说服力呢?谁还相信呢?我曾应邀担任过几次大型作文竞赛的评委,固然看到了许多好文章,但更多的是“假、大、空”的文章。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出现一篇写真话的作文,反而被视为不正常了。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阅卷。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尝试”。阅卷老师发现一位考生写的是自己感情上的一段经历──恋爱。文笔相当好,引得周围老师争相传看。这样的作文给多少分呢?有两派意见:一种认为有文采,给高分;一种认为内容不健康,给低分。最后,送到阅卷领导小组那里,结果给了个中间分。看来,说真话、写真话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有的人说,学生哪里有那么多的真话要说。学生真的没有真话可说吗?不是。尽管学生的生活面是狭窄的,但他们每天都和同学、父母、老师、朋友打交道,每天都要走路、吃饭、参加各种活动,他们的大脑每天都在高速运转,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鲜活明亮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应该有许多真心话。比如“早恋”,大概是中学生永久的话题,我们对此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回避是不解决问题的。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学生把假期中写的随笔交给我,我看到好几位学生写道“早恋”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写道“真想谈恋爱,感受一下那种滋味”。这是真话。面对这些真话,教师不要认为是不健康,这是很正常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当然,教师要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所谓真话,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结果学生好多编造父母去世、伤残等。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结果很多学生编造父母离异,自己面临选择的内容。为了得到一个高分,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也够悲哀的了。由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作文要真实!”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人的一些下意识是不能都写进文章的。写到文章里去的是想好了的内容,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所以,写作与思维训练是紧密相连的。还有,写随笔、日记与命题作文也不完全一样。随笔、日记多写自己的事情,属于个人隐私,得不到允许,别人不能看。而命题作文是给大家看的,适当有些夸张、虚构、润色是允许的,但基本上应该真实。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生的写作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对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诚信”(2001)、“心灵的选择”(2002)都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应该说,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他们最少条条框框,最不保守,最喜欢打破旧的东西,最喜欢求新求异。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呢?我认为与高考有一定关系,与我们教师的指导也有一定关系。前些年,高考作文比较看重审题,写跑题得分很低。学生为了不跑题,就只好求稳了,得个基本分也比跑题强。近几年,这个问题得到了纠正,实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淡化文体,学生可选择的余地甚宽,不容易写跑题。还有,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面,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开来,区别对待,有意识地鼓励考生写富有新意的文章。这些改革都是好的,于提倡个性化作文有积极意义。

下面,请大家看一篇学生作文:

“听话”论

北大附中高一年级学生  杜萌

记得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听话啊”。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去串门要听叔叔阿姨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闯了祸,顶了嘴之后大人最爱说的一句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人的童年,最大的美德便是听话。凡是大人所说的一切“语重心长”的话,你都一定要听,听了才能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否则你便是“淘气包”、“差生”,长大后不会有出息。现在我们长大了,这样的话虽不时常听到,但总有不少这样那样无形的条条框框在约束着我们,其作用也不亚于“听话啊”三个字了。

然而我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听话?不听又会怎么样?难道就真的会一事无成吗?固然,家长、老师都是比我们多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人。他们的生活阅历自然是比我们丰富的;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也无疑是比我们成熟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永远是对的。我们年幼时,很多事物都不懂,确实需要大人的指点,然而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再这样以“听话”与“不听话”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就未免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因为“听话”意味着无条件地恭顺服从,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意志和头脑。试想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来都只听大人的话而不自己动脑思考的“乖孩子”,他的思维方式是别人的,他的脑子里全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指望他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若是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我们的世界又如何发展?

所以我们虽然要听话,但更要有自己的辨别和理解。我们应该冲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不受约束,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和个性。大人说的话,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即便是对的,也只是从他所处的角度来看,换到我们的角度,也许就变成不对或不全对。我们应该自己去辨别,去理解。对知识也是一样,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的知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如果这世界上人人都盲从长辈,又哪里来的“胡服骑射”?如果每个人都对前人的知识深信不疑,哥白尼又如何发展“日心说”?如果一个人不听话便一事无成,那么辍学的比尔·盖茨又怎么会创建微软帝国?古人说过,“学贵质疑”,说白了,其实就是鼓励人们多多不听话。

当然,不听话不等于不尊重,相反,正因为尊重长辈,我们才对他的话认真思考。正因为尊重知识,我们才加以创造性地研究。只有自己辨别,自己理解,才能有真的收获,才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才是对长辈、老师最好的尊重。

读过这篇文章,我们会觉得是一篇个性鲜明的文章。作者对传统的观点有所突破,大胆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又没有走向极端,而是辩证地分析问题。这样的学生不是很可贵么?

综上所论,我认为,个性化作文要想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思想的个性化

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

三、构思的个性化

四、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这四者的关系是:语言和构思受思维方式的制约,思维方式受思想的制约。作文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有无个性。

下面谈谈作文教学个性化。

我认为,要想实现作文个性化,教师的鼓励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教师所受教育的背景与当今学生所受教育的背景有很大差异,价值观道德观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的一些看法可能会受到学生的挑战。

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当然不是提倡怪异,但个性往往和叛逆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独立见解常常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教师与学生经常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如果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很可能被教师“扼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我们也还是宽大为怀的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尤其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21世纪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和自己做中学生的时候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个人以为,现在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比老师强,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看到教师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思想生活空间的狭窄,我们要拓展自己的空间,要与时俱进。2002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邀请了著名作家魏明伦按照高考要求写一篇作文,看看语文教师能给多少分。这种行为本身可取与否暂且不论,魏明伦的作文写出后得到的评价的确令我深思。下面将魏文抄录在下:

考场思考

魏明伦

考试争分夺秒。考生我面对这么一道开卷才知的作文考题,心灵激荡,心绪矛盾,必须迅速做出选择。

考场鸦雀无声,我仿佛听见手表秒针嘀嘀嗒嗒催促。两分钟过去了,一个平日思考已久的质疑,这时突然可恶地跳了出来──

作文的快慢,因人而异。同样是骚人墨客,学士文豪,有的擅长敏捷,出口成章,七步成诗,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有的擅长锤炼,袖手于前,挥毫于后,呕心沥血,琢玉淘金。敏捷如李白,锤炼如杜甫;快手有平凹,苦吟有路遥。皆一时瑜亮,无分轩轾。快刀斩乱麻,慢工出细活,互有佳篇,各有用途。作文临时公布考题,限定短时交卷,只能考核人的捷才,而捷才只是文才的一种。文才,是个奇妙的综合体。有的旋风快笔,半天所写与他半月所写作品质量相差不大;而“久坐必有禅”的老辣手笔,半天与半月所写作品的水平竟有霄壤之别。一些胸藏真才实学之士,未必善于俄顷之间喷涌展露本事。因此,前朝许多未得云雨的蛟龙,往往在科试场中名落孙山……

邻座女生一声轻轻叹息,寂寞的考场更加紧张。别停笔,赶快写。前天与同学争议的话语,此刻自然流泻笔下──

如果高考作文不是临场公布考题,如果不是限定短时交卷,那将成何体统?岂不乱套,弊端更多吗?平心而论,相对而言,当代高考体制,不失为比较民主,比较科学,比较接近“德先生”和“赛先生”。凡事有利有弊,要看利弊多少,然而……(可恶的“然而”)我国能否再向德赛二先生靠近几步取经?有没有更加完善的考核方法?至少在文科,能否改进单以捷才取人,避免大量遗珠之憾?由此推论,体制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更上层楼。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独立思考之人群起献策,更需要决策者海纳百川,包括汲取体制外思维来改革体制内之不足……

!手表嘀嗒,越催越急。前座那位男生好像已顺利完稿,掩卷如释重负。我怎么办?难道真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化为试卷交上去吗?涉及高考体制本身,作文破例,考卷带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似乎不是上面出题考我,而是我出难题考上面!啊呀,太险了。鬼聪明误我,我误爹娘,很可能扣分落榜!

矛兮、盾兮,自相矛盾,如何抉择?我忽然后悔,何不作文写一篇英模大话?何不动笔编一则时尚传奇?悔之晚兮,时间到兮。横下心肠,硬着头皮,向上交去本人一腔真话。

应该说,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文采飞扬自不必说,且始终紧扣话题,内容很有深度。然而,我很遗憾地看到,这篇文章的得分如下:

一个判卷语老师说:文章是好文章,可以打满分;但作为“试卷”跑题了,应得低分。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文学作品与高考之间毕竟有一定差距。魏明伦虽然文采飞扬,思路新颖,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心灵的选择”,着眼点在选择上,而魏的作文通篇都是对心灵的思考,到最后也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显然扣题不紧,我给22分。

(2002721《文摘报》“文化广场”)

22分”何以服人!题目是“心灵的选择”,魏文既写了心灵,也写了选择,我看不出怎么就跑题了。至于着眼点是落在选择上还是落在心灵上,我认为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心灵”是“选择”的限制语,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魏文最后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再明确也没有了,还要怎样明确?这样一篇“显著”的文章尚且遭此大难,那些不被人们特别关注的学生作文,其命运如何,不堪设想!

宽容也好,包容也好,似乎还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依靠这种境界去吸纳学生作文好像有点勉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教师换脑筋,加强学习,改变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他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师的喜好加以纠正不可。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批判的摧残人才的做法我们要高度警惕,稍不注意自己就容易干出“夭梅病梅”的蠢事。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中学生的平时作文也好,考场限时作文也好,与文学作品没有本质的区分。高考不限文体,写成文学作品照样得高分。教师要关注学生作文的语言,句式的选用,修辞格的运用,逻辑上的顺序,词汇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性,等等。只要学生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就应该给予肯定。

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文无定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有学生自己的习惯和匠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切不可将“新八股”的紧箍咒套在学生头上。我看过一次作文竞赛的文章,很多作文如出一辙,都写学雷锋做好事,似乎那里的风气真地纯净如清水;而且这些作文的开头结尾都是一个模式,叫你不忍卒读。现实生活不是这样,每一个学生的思路都具有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构思的文章,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总之,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它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中加以改进,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作文个性化就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一旦我们的作文个性化成为现实,那么,我们语文教育的整体也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